这首诗是明代诗人谢铎所作的《二月廿七日登缌山有感》。诗中以细腻的情感描绘了春日花落、时光流逝的哀愁与感慨。
首句“花落春归可奈何”,开篇即点出季节更迭的无奈,花开花落,春去春回,自然规律不可违,引人深思。次句“白头清泪几滂沱”,诗人以自我的形象,通过“白头”这一细节,展现出岁月无情,青春不再的悲凉。泪如雨下,情感浓烈,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深深哀悼。
“缌山不是西州路”,这里使用了典故,西州路是古代的一条道路,常被用来象征离别或思念之情。诗人将“缌山”与“西州路”相对比,暗示自己身处的地方并非思念的对象所在,进一步深化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最后一句“敢作羊昙醉后过”,引用了晋代名士羊昙在友人谢安去世后,酒醉后经过谢安墓时痛哭的故事。诗人借此表达自己不敢轻易造访思念之地,以免触景生情,引发更深的哀伤。整首诗情感真挚,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以及历史典故的运用,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对过往人事的怀念与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