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东皋若近远,苦雨隔还期。
闺岁风霜晚,山田收穫迟。
茅檐燕去后,樵路菊黄时。
平子游都久,知君坐见嗤。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深秋的萧瑟景象,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刻画,表达了诗人对于远方朋友的思念之情。东皋一词,便勾勒出一个辽阔的空间背景,而“若近远”则点出了时间与空间的模糊感,仿佛距离既近又远,这种感觉往往是由于外界环境变化所致,如同“苦雨”隔绝了期盼,让人倍感孤独和无奈。
“闺岁风霜晚”,闺指女子的内室,岁指年华,风霜则象征着秋天的萧瑟,这里暗示了一种时光易逝、人事变迁之感。山田收穫迟,表明了农事的忙碌和季节的更替,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时间流逝的无奈与沉思。
“茅檐燕去后”,燕指燕子,茅檐即草丛之意,这里描绘了一幅秋末鸟飞归巢的情景。樵路菊黄时,则是说樵夫(采集柴火的人)行走在已被秋风吹黄的菊花旁的小道上,透露出一丝萧瑟与寂寞。
“平子游都久”,平子可能指的是诗人朋友之名,都即京城,这里表明了朋友长时间地在外游历。知君坐见嗤,则是说诗人通过书信了解到朋友的近况,同时也流露出一份淡淡的忧伤或自嘲。
整首诗通过对秋天景象的描绘,传达了一种对远方友人的思念和对时光易逝的感慨。这种情感的表达方式既丰富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抒情手法,也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内心世界的微妙变化。
不详
卒于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著名诗人。先世居甘肃泾州。天宝十五年进士。曾官无锡尉,大历初入河南节度使王缙幕,终左拾遗、右补阙。其诗清新飘逸,多飘泊之感
故山闻独往,樵路忆相从。
冰结泉声绝,霜清野翠浓。
篱边颍阳道,竹外少姨峰。
日夕田家务,寒烟隔几重。
何事休官早,归来作郑人。
云山随伴侣,伏腊见乡亲。
南亩无三径,东林寄一身。
谁当便静者,莫使甑生尘。
上方偏可适,季月况堪过。
远近水声至,东西山色多。
夕阳留径草,新叶变庭柯。
已度清明节,春秋如客何。
尧心知稼穑,精意绕山川。
风雨神祇应,笙镛诏命传。
沐兰秪扫地,酌桂伫灵仙。
拂雾陈金策,焚香拜玉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