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陈恭尹在明末清初时期的作品,名为《次答温杜公四首(其一)》。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深刻感悟以及对远方友人的深情厚谊。
首句“列子能风御”,借用了道家人物列子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超脱世俗的追求与向往。接着,“骚人好远游”则引用了屈原《离骚》中的典故,暗示诗人自己或友人温杜公喜好漫游,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超越。
“重为萍梗泛,应以荔枝留”两句,以“萍梗”比喻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而“荔枝”则象征着友人间深厚的友情。这两句既描绘了温杜公远行的场景,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之情。
“中宿潮南落,双江水北流”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象,潮水南下,江水北流,不仅展现了地理环境的广阔与变化,也寓意着人生的起伏与流转。
最后,“虽云隔千里,矗矗万峰稠”则表达了尽管距离遥远,但友情如同山峰般深厚,不会因距离而减弱。这句诗深化了主题,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与赞美。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一首情感丰富、意境深远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