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中有一士二首(其二)

丘中有一士,守道岁月深。

行披带索衣,坐拍无弦琴。

不饮浊泉水,不息曲木阴。

所逢苟非义,粪土千黄金。

乡人化其风,熏如兰在林。

智愚与强弱,不忍相欺侵。

我欲访其人,将行复沈吟。

何必见其面,但在学其心。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翻译

山中有一位隐士,坚守道行多年。
行走时身披草索衣裳,坐着弹奏无弦的琴。
不喝浑浊的泉水,不在弯曲的树荫下休息。
如果遇到不合道义的事,视千金如粪土。
乡人们被他的风气感化,犹如兰花在林中弥漫香气。
无论智慧还是愚昧,强者还是弱者,都不忍相互欺凌。
我想去拜访这个人,却犹豫再三,沉吟不决。
不必一定要见到他本人,重要的是学习他的内心。

注释

丘中:山中。
士:指有学问、品行的人。
带索衣:用草绳编织的衣服,形容生活简朴。
无弦琴:没有弦的琴,象征内心的宁静。
浊泉水:浑浊的水,比喻世俗的污浊。
曲木阴:弯曲树木下的阴影,常用来指避世隐居之地。
苟非义:如果不合乎道义。
粪土:视…如粪土,表示极度轻视。
乡人化其风:乡人们被他的品行影响。
熏如兰在林:像兰花在树林中散发香气,形容影响深远。
智愚与强弱:不论聪明或愚笨,强壮或弱小的人。
访其人:拜访这个人。
将行复沈吟:打算去却又犹豫不决。
但:只,仅仅。
学其心:学习他的内心世界,即他的精神品质。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逸之士的高洁品格和生活状态。"守道岁月深"表明他长久坚守自己的道德,不为世俗所动摇。"行披带索衣,坐拍无弦琴"则形象地描述了他的清贫与淡泊名利。"不饮浊泉水,不息曲木阴"显示了他对环境的选择,他只愿意享受自然中最纯净、最美好的部分。

诗中的"所逢苟非义,粪土千黄金"意味着他对待那些与道德相悖的事物,就像看待粪土一样,即便是黄金也不屑一顾。这种高洁的品行影响了周围的人,"乡人化其风,熏如兰在林"形象地表达了他的影响力,就像兰花在林中散发清香一样。

智者与愚者、强者与弱者,在他面前都是一视同仁,不忍心互相欺骗和侵害。末尾两句"I欲访其人, 将行复沈吟。何必见其面,但在学其心"表达了诗人想要去寻找这位高士,并非为了看到他的脸,而是为了学习他那颗高尚的心。

整首诗通过对隐逸之士生活和品格的描写,传递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洁净的理念。

收录诗词(2943)

白居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字:乐天
  • 号:香山居士
  • 生卒年:772年-846年

相关古诗词

东归

翩翩平肩舆,中有醉老夫。

膝上展诗卷,竿头悬酒壶。

食宿无定程,仆马多缓驱。

临水歇半日,望山倾一盂。

藉草坐嵬峨,攀花行踟蹰。

风将景共暖,体与心同舒。

始悟有营者,居家如在途。

方知无系者,在道如安居。

前夕宿三堂,今旦游申湖。

残春三百里,送我归东都。

形式: 古风

东园玩菊

少年昨已去,芳岁今又阑。

如何寂莫意,复此荒凉园。

园中独立久,日澹风露寒。

秋蔬尽芜没,好树亦凋残。

唯有数丛菊,新开篱落间。

携觞聊就酌,为尔一留连。

忆我少小日,易为兴所牵。

见酒无时节,未饮已欣然。

近从年长来,渐觉取乐难。

常恐更衰老,强饮亦无欢。

顾谓尔菊花,后时何独鲜。

诚知不为我,借尔暂开颜。

形式: 古风

东坡秋意寄元八

寥落野陂畔,独行思有馀。

秋荷病叶上,白露大如珠。

忽忆同赏地,曲江东北隅。

秋池少游客,唯我与君俱。

啼蛩隐红蓼,瘦马蹋青芜。

当时与今日,俱是暮秋初。

节物苦相似,时景亦无馀。

唯有人分散,经年不得书。

形式: 古风

东坡种花二首(其一)

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

但购有花者,不限桃杏梅。

百果参杂种,千枝次第开。

天时有早晚,地力无高低。

红者霞艳艳,白者雪皑皑。

游蜂逐不去,好鸟亦来栖。

前有长流水,下有小平台。

时拂台上石,一举风前杯。

花枝荫我头,花蕊落我怀。

独酌复独咏,不觉月平西。

巴俗不爱花,竟春无人来。

唯此醉太守,尽日不能回。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