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示

不识南宗与北宗,欲齐得丧已非通。

若将直指生为梦,便可偏知色是空。

莫为严周驰诞说,欲轻摩诘作衰翁。

古人言句真刍狗,天外秋来有信鸿。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鉴赏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沈辽所作,名为《重示》。沈辽以深邃的哲思和独特的文风,在此诗中探讨了佛教中的“色即是空”与“直指心性”的观念,以及对传统道德与宗教信仰的深刻反思。

首联“不识南宗与北宗,欲齐得丧已非通”,开篇即点明了诗人的困惑与思考,他并未深入理解佛教南宗与北宗的差异,对于得失的追求与平衡也显得不够通透。这反映了诗人对于传统宗教教义的探索与质疑。

颔联“若将直指生为梦,便可偏知色是空”,进一步阐述了对“直指心性”与“色即是空”这一佛教核心概念的理解。诗人认为,如果将直接指向内心视为梦境,那么或许能更深刻地领悟到物质世界(色)的本质是空无的,即一切皆是虚幻,没有永恒不变的存在。这里体现了诗人对人生本质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现实世界的超脱态度。

颈联“莫为严周驰诞说,欲轻摩诘作衰翁”,表达了诗人对传统道德与宗教信仰的批判态度。他告诫人们不要过于执着于严苛的教条或虚妄的传说,而应像王维(摩诘)一样,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智慧,避免陷入老迈与世故之中。这反映出诗人对生活态度的独到见解,倡导一种既超然又不失人情味的生活方式。

尾联“古人言句真刍狗,天外秋来有信鸿”,以“古人言句”比喻前人的智慧与教诲,将其比作“刍狗”,即古代祭祀时用的草扎狗,象征着虽被重视但终归会被遗忘。同时,诗人通过“天外秋来有信鸿”这一景象,暗示了自然界的规律与生命的轮回,提醒人们在追求真理与智慧的同时,也要顺应自然,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整体而言,这首诗展现了沈辽对于人生、宗教、道德等多重主题的深刻思考,以及其独特的哲学视角和文学才华。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寓意,诗人引导读者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找自我,探寻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收录诗词(420)

沈辽(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代诸生送黄镇判官

潇湘秋水涨山阿,小驻归舟绿玉波。

翰苑主人青眼在,湘南使者荐书多。

庭中紫诏迎纶綍,道上黄花醉叵罗。

贱客十年京国梦,恨无羽翼从鸣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赠送卢总赴调

山东卢翁旧儒者,少年久客都城下。

先朝数因春官荐,投袂攀鞍学弓马。

大黄六钧猿臂挽,武库官箭长分靶。

横门较艺在第一,武士贾勇来相迓。

天子临观虎豹群,弓满不苦何由化。

固知穷达不在我,乞得参军何足吒。

晚除一尉来荆域,白发婆娑谁复识。

部中夷落寄戎政,上下六年无盗贼。

使者垂庥太守惜,地薄器寒无势力。

平生介直耻自媒,一纸荐书终不得。

中间安南大将出,尝愿奋身借一戟。

翻蒙羽檄督军粮,灵渠首运三千石。

小官繇使当自效,解衣操舟上滩碛。

同行嘲笑何自苦,殊胜陶公闲运甓。

功劳涓埃何足道,甫得临湘升斗食。

高堂老母终天年,屏居古寺甘穷寂。

从来畏慎不干人,粝食布衣残喘息。

春秋祀事亦粗给,妻子不为饥寒逼。

三年终丧壮心在,矍铄安能忌吏役。

古剑不折终不埋,老马岂甘长伏枥。

却持手板谒公府,斗擞青衫尘土迹。

我知卢公意可怜,世人□家轻相测。

何如市井轻薄儿,朝来指白暮为黑。

形式: 古风

古兴十六首(其一)

朝亦看踰山,暮亦看踰山。

芳华春树外,古澹白云闲。

绝顶有池水,昔年栖玉颜。

妙灵想不驻,缅慕何由攀。

形式: 古风 押[删]韵

古兴十六首(其二)

春草日已枯,山中少人迹。

草间秋蛩鸣,遥知岁寒逼。

人生何可恃,金丹须努力。

流景终不回,永叹尚何益。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