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其三)再在西冈兼怀后湖作

短船谁泊蒹葭渚。夜深远火明渔浦。却忆槿花篱。

春声穿竹溪。云山如昨好。人自垂垂老。

心事有谁知。月明霜满枝。

形式: 词牌: 菩萨蛮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菩萨蛮系列之三。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深夜独处时的心境和情感体验。

"短船谁泊蒹葭渚" 一句描绘了一个静谧的水乡画面,蒹葭渚是水边的植物,这里用来形容一艘小船停靠在这样的环境中,给人一种宁静与孤独感。

"夜深远火明渔浦" 则描写了夜晚时分,远处渔浦(渔家所在的溪流)传来了火光。这个画面不仅展现了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更暗示着诗人内心对于温暖与生活的向往。

"却忆槿花篱" 中的“槿花篱”指的是用野蔷薇(一种带刺的灌木)编织成的小围栏,这里提及它很可能是因为它给诗人带来了某种回忆或情感的触动。

"春声穿竹溪" 描述了春天的声音通过竹林和溪流传递,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竹溪的自然景象与前文中夜晚的宁静形成对比,增添了一份生动活泼的气息。

"云山如昨好"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不变的眷恋之情。云山代表着自然界的壮丽景色,而“如昨”则透露出时间流逝,美好的东西依旧让人怀念。

"人自垂垂老" 直白地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时光的流逝。诗人通过这个句子传达出对于生命短暂、人老珠黄的感慨。

"心事有谁知" 是诗人的内心独白,表达了一种深藏于心的秘密与孤独,只能由自己体会,旁人难以理解。

最后一句 "月明霜满枝" 则是在描绘一个清冷的夜晚景象。明亮的月光之下,树枝上布满了霜(轻薄的冰冻),这既是对自然美景的描写,也象征着诗人内心世界的凄清与寂寞。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深夜独处时的孤独感、生命无常的忧虑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眷恋之情。

收录诗词(68)

苏庠(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初因病目,自号眚翁。随父苏坚徙居丹阳(今属江苏)。因卜居丹阳后湖,又自号后湖病民。苏坚有诗名,曾与苏轼唱和,得苏轼赏识,并因苏轼称誉其诗而声名大振。徽宗大观、政和之际,曾依苏固与徐俯、洪刍、洪炎、潘淳、吕本中、汪藻、向子諲等结诗社于江西。在澧阳(今湖南澧县)筑别墅以供游憩。其后居京口。高宗绍兴年间,与徐俯同被征召,独不赴,隐逸以终

  • 字:养直
  • 籍贯:本泉州
  • 生卒年:1065~1147

相关古诗词

菩萨蛮(其四)周彦达舟中作

眼中叠叠烟中树。晚云点点翻荷雨。鸥泛渚边烟。

绿蒲秋满川。未成江海去。聊作林塘主。

客恨阔无津。风斜白氎巾。

形式: 词牌: 菩萨蛮

菩萨蛮(其五)

年时忆著花前醉。而今花落人憔悴。麦浪卷晴川。

杜鹃声可怜。有书无雁寄。初夏槐风细。

家在落霞边。愁逢江月圆。

形式: 词牌: 菩萨蛮

菩萨蛮(其六)澧阳庄

照溪梅雪和烟堕。寒林漠漠愁烟锁。客恨渺无涯。

雁来人忆家。远山疑带雨。一线云间语。

霜月又婵娟。江南若个边。

形式: 词牌: 菩萨蛮

谒金门(其一)怀故居作

何处所。门外冷云堆浦。竹里江梅寒未吐。

茅屋疏疏雨。谁遣愁来如许。小立野塘官渡。

手种凌霄今在否。柳浪迷烟渚。

形式: 词牌: 谒金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