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储光羲的作品,名为《祭风伯坛应张太祝作》。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庄重而神圣的氛围,诗人通过描绘祭祀场景和仪式,表达了对上天的敬畏之心以及对国家安宁与人民福祉的美好愿望。
"圣主御青春,纶言命使臣。将修风伯祀,更福太平人。"
这两句诗直接点出了祭祀的对象是风伯,也就是古代中国宗教文化中的风神,而“圣主”指的是皇帝,表明了祭祀活动是在皇帝的命令下进行的。“纶言命使臣”则强调了这一行为的正式性和权威性。"将修风伯祀,更福太平人"表达了通过祭祀来确保国家和人民的福祉,祈求风神带来的好天气,以此促进农业生产和社会安定。
"帷幕宵联事,坛场晓降神。"
这两句诗描绘了夜晚在帷幕中进行祭祀前的准备工作,以及清晨时分在坛场上举行仪式,迎接神灵的庄严场景。这不仅展示了古人对自然神灵崇拜的虔诚,同时也反映出当时人们对于宗教活动细节的重视。
"帝心矜动物,非为属车人。"
最后两句诗则表达了皇帝的心怀宽广,不仅关注国家大事,也顾及每一个普通百姓,包括那些从事低贱职业的人。这里的“属车人”可能指的是从事运输、车辆相关工作的人群。这表明了诗中的祭祀活动不仅是为了国家的安稳,更是为了每个人的福祉。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祭风伯坛场景的描绘,展现了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社会结构以及皇权神授的观念,同时也流露出了一种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