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道者所隐不遇

篱外涓涓涧水流,槿花半点夕阳收。

欲题名字知相访,又恐芭蕉不奈秋。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尤]韵

翻译

篱笆外面,小溪流水潺潺,槿花在夕阳下渐渐凋零。
我想要在上面题写名字,知道有人会来访,但又担心芭蕉经不住秋天的摧残。

注释

篱:篱笆。
涓涓:流水声。
涧水:山间的小溪。
槿花:一种落叶灌木,夏花常见。
半点:少许。
夕阳:傍晚的太阳。
题名字:题写名字。
知相访:知道有人会来拜访。
芭蕉:一种热带植物,叶子宽大。
不奈秋:经不住秋天的摧残。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田园风光图景,通过篱外涓涓流水和半点收敛的槿花,营造出一种闲适自得的情趣。诗人心中有所寻觅,却又担忧芭蕉承受不了秋天的凄凉。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写照。

篱外涓涓流水,传递出一种静谧与淡雅,是对宁静生活的一种向往。槿花在夕阳下半点收敛,似乎也在诉说着自然界的轮回与寂寞。这两句诗构筑了一个平和恬静的画面。

而接下来的“欲题名字知相访”,则透露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这里的“名字”可能是某种隐喻,代表着特定的理想或精神寄托。诗人希望通过题字来表达自己的心意,或许是在寻找志同道合的人。

最后一句“又恐芭蕉不奈秋”,则引入了一丝忧虑与悲凉。“芭蕉”在这里象征着柔弱和脆弱,可能是诗人自喻。这里的“秋”既可以理解为季节,也可解作一种凄清寂寞的情感状态。诗人担心自己或所思念的人无法承受那种孤独与悲凉。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勾勒出了一种隐逸生活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孤寂与对友情的渴望。

收录诗词(38)

窦巩(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约公元七六二年至八二一年间在世)字友封,窦庠之弟。生卒年均不详,约自唐肃宗宝应元年至穆宗长庆元年间在世,年六十岁。状貌魁伟。少博览,无所不通。性宏放,好谈古今。门多长者车辙。诸兄均先贵达,巩于元和二年(公元八O七年)始举进士。袁滋镇滑州,辟为从事。入朝,拜侍御史,历司勋员外刑部郎中。元稹观察浙东,奏为副使,检校秘书少监,兼御史中丞。稹移镇武昌,巩为副使。平居与人言,吻动而言不发,白居易等目为嗫嚅翁。后终老于鄂渚。巩所著诗,见窦氏联珠集

  • 籍贯:京兆金城

相关古诗词

早春送宇文十归吴

春迟不省似今年,二月无花雪满天。

村店闭门何处宿,夜深遥唤渡江船。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过骊山

翠辇红旌去不回,苍苍宫树锁青苔。

有人说得当时事,曾见长生玉殿开。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

奉使蓟门

自从身属富人侯,蝉噪槐花已四秋。

今日一茎新白发,懒骑官马到幽州。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尤]韵

放鱼

金钱赎得免刀痕,闻道禽鱼亦感恩。

好去长江千万里,不须辛苦上龙门。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