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五两竿头风欲平。张帆举棹觉船轻。

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

满眼风光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

子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形式: 词牌: 山花子

翻译

风在五两竿高的地方变得平静,扬起帆划动船桨感觉船身变轻。
轻轻的摇橹停下桨,原来是船在行进。
满眼都是耀眼的风景,看山好像在迎接我们走来。
仔细看山其实山没动,原来是船在行进。

注释

五两竿头:古代的一种测风向和风力的装置,此处指风帆的高度。
张帆:展开船帆。
举棹:举起船桨。
觉船轻:感觉到船变得轻快,说明航行顺利。
柔橹:柔软的船桨,这里形容划桨动作轻柔。
不施:不使用,不施展。
停却棹:停止划桨。
是船行:意味着船在自行前进。
满眼:充满视野,到处。
风光:风景。
闪灼:闪耀,形容景色绚丽夺目。
走来迎:仿佛走过来迎接,形容山景随着船行而动的感觉。
子细:仔细。
山不动:山实际上并没有移动。
是船行:强调是船在移动,造成山动的错觉。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江上行舟图景,通过对比手法传达了船速与山静的意象。首句“五两竿头风欲平”写出了微风中帆蓬蓬升起的情形,表明风力正好,不猛烈也不虚弱,是适宜行舟的良好天气。紧接着,“张帆举棹觉船轻”则进一步强调了船只在这风力的作用下轻快前进。

第三句“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通过对水手操控船桨的情景,突出了船速的快速。这里的“柔橹”形容桨声轻柔,而“不施”则意味着水手并未用力过猛,这种细腻之处恰好反衬出船只行进的流畅。

接下来的两句,“满眼风光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子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则从视觉和心理两个层面上展示了诗人对周遭环境的感受。诗中先是“满眼风光”表明诗人的视野里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然后“看山恰似走来迎”用一种夸张的手法形容山峰在眼前移动,给人以错觉,而最后,“子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则通过对比揭示出诗人的内心实际上是清楚的,即山本无动,是船只在快速行进。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巧妙的构思,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这轻舟之上,感受到江风带来的凉意,以及行舟时那份自由自在。

收录诗词(3)

敦煌曲子(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衔命还国作

衔命将辞国,非才忝侍臣。

天中恋明主,海外忆慈亲。

伏奏违金阙,騑骖去玉津。

蓬莱乡路远,若木故园邻。

西望怀恩日,东归感义辰。

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

形式: 排律 押[真]韵

郑生诗

情无垠兮水汤汤,怀佳期兮属三湘。

形式: 押[阳]韵

又湘妃诗四首(其一)

渺渺三湘万里程,泪篁幽石助芳贞。

孤云目断苍梧野,不得攀龙到玉京。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

又湘妃诗四首(其二)

碧杜红蘅缥缈香,冰丝弹月弄清凉。

峰峦一一俱相似,九处堪疑九断肠。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