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诸暨姚公步谒宗祠祖墓止族兄鲁斋先生之琴宅蒙族人次第招饮留十一日始行作诗记事兼留别得六章(其三)

秩秩大小宗,祧祢归一经。

献享制无越,吾族有康成。

西阶奏笙柷,爵帛高在楹。

旦气极斋洁,虚堂生清明。

分序厕群从,偻随长者行。

杯棬遗泽留,惕惕惧难承。

入世三十年,始瞻我祖灵。

当喜分种枝,亦有新条荣。

气召神不阂,呼吸通仪形。

末孙自远来,鉴此庶受馨。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姚燮在诸暨姚公步宗祠祖墓的庄严仪式与家族聚会的情景。诗中充满了对祖先的尊敬与怀念之情,以及对家族传统的坚守。

首句“秩秩大小宗,祧祢归一经”点明了宗族的秩序与祭祀的规矩,体现了对祖先的崇敬和对家族传统的尊重。接下来,“献享制无越,吾族有康成”表达了对家族先贤康成的敬仰,暗示了家族的荣耀与传承。

“西阶奏笙柷,爵帛高在楹”描绘了宗祠内祭祀时的音乐与礼仪,通过这些细节展现了仪式的庄重与神圣。而“旦气极斋洁,虚堂生清明”则强调了祭祀前的虔诚与环境的清静,营造出一种肃穆的氛围。

“分序厕群从,偻随长者行”描述了家族成员按照辈分排列,恭敬地跟随长辈行走的场景,体现了家族内部的和谐与秩序。接着,“杯棬遗泽留,惕惕惧难承”表达了对家族恩泽的感激与对未来责任的担忧,流露出深深的家族情感。

最后,“入世三十年,始瞻我祖灵”回顾了作者踏入社会三十年后首次瞻仰祖先灵位的经历,表达了对家族历史的追溯与对祖先的缅怀。“当喜分种枝,亦有新条荣”预示着家族的繁衍与新生,充满了对未来家族发展的期待与希望。

“气召神不阂,呼吸通仪形”则表达了作者对祖先精神的感应与共鸣,认为家族的精神力量能够超越时空,影响着后代的行为与思想。

“末孙自远来,鉴此庶受馨”作为结尾,点明了作者作为家族末孙,从远方而来,见证了这一切,感受到了家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家族精神的传承。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记录了作者在宗祠祖墓的所见所感,更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族、祖先的尊崇与怀念,以及家族成员之间的紧密联系与责任传承。

收录诗词(3925)

姚燮(清)

成就

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

经历

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

  • 字:梅伯
  • 号:复庄
  • 籍贯: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
  • 生卒年:1805—1864

相关古诗词

过诸暨姚公步谒宗祠祖墓止族兄鲁斋先生之琴宅蒙族人次第招饮留十一日始行作诗记事兼留别得六章(其四)

绀云郁万莽,结岫如鸡冠。

十二将军峰,浣水南与环。

列祖六七茔,灵魄妥其间。

祭无亲子孙,遥遥踰百年。

大父丹峰公,少孤心力殚。

每嗟支水存,不识昆崙源。

半生苦探访,稍稍闻绪端。

搜荆得遗墓,既得心始欢。

形式: 古风

过诸暨姚公步谒宗祠祖墓止族兄鲁斋先生之琴宅蒙族人次第招饮留十一日始行作诗记事兼留别得六章(其五)

络绎鸡豚筵,岂徒尚豪谊?

感此亲爱心,何能遽辞醉?

玉台天杪横,菡萏照筵翠。

静气流万篁,夜灯转幽邃。

续宴宵不疲,论文晓无寐。

吾宗多凤鸾,毛羽各妍媚。

执礼环座前,敬若弟子对。

以尔珍重心,滋我谫陋愧。

相益何他辞,立身有真际。

勿坠门闾声,勉为庙堂器。

形式: 古风

过诸暨姚公步谒宗祠祖墓止族兄鲁斋先生之琴宅蒙族人次第招饮留十一日始行作诗记事兼留别得六章(其六)

亦知难竟留,未忍舍之归。

依依拜诸父,恻恻情迟回。

上寿不过百,白发多衰颓。

颇愁他年来,益我怀旧思。

日出江已潮,津鼓隐相催。

太息微贱躬,行与桑梓违。

寻常有离别,动辄致吾哀。

况在一体亲,甚之襟抱推。

华岭涤浮翳,浩荡双眸开。

当以孤舟心,照此千仞台。

形式: 古风

化茂上人招同族兄饮青弋山房

壁苔涂抹满经檠,阶草离披卧石罂。

酒味暗搀林气涩,雁行遥界乱山平。

饱持佛偈参梅熟,静得渔歌送水声。

妙悟多从芜秽出,不须洁地始光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