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儒家此物用筵篿,浸润膏油节愈坚。
倒影每来书卷上,尽心长向酒樽前。
搔头已逼穷年景,举手能成不夜天。
想像流光端可比,只从暗里自推迁。
这首元代凌云翰的《拟赋桃灯杖(其四)》描绘了一种儒家文化中的物品——桃灯杖,它在宴席上被使用,经过油脂的浸润,显得更加坚韧。它的倒影常映照在书卷上,象征着知识与文化的传承,而它的存在也常常伴随着饮酒,寓意着生活的乐趣和对学问的敬重。诗人通过“搔头已逼穷年景”表达时光匆匆,岁月易逝,而“举手能成不夜天”则展现了桃灯杖带来的光明和希望,即使在黑夜中也能照亮前行之路。最后,诗人将流逝的光阴比喻为流动的光芒,暗示着时间的悄无声息却又不可阻挡,人们只能在内心深处感受其变迁。整首诗寓教于乐,富有哲理。
不详
博览群籍,通经史,工诗。元至正间举人。洪武初以荐,授成都府学教授。后坐事谪南荒。有《柘轩集》
灯掭还于盏面横,却因挑剔强为名。
赋形且截长为短,举手能教暗作明。
轻助草生还有色,缓推花落更无声。
美人闲却金钗股,却笑蛾眉尽未成。
春山低压不成妆,捲起珠帘认渺茫。
鸳翠巧于愁里故,螺青难比画时长。
从教西子倾吴国,肯使文君老蜀乡。
莫指图中小颦处,恐惊胡马动渔阳。
伤心何事损铅华,玉露无声玉箸斜。
獭髓凝膏痛如意,胡沙吹面泣琵琶。
愁淹锦字和衣揾,怕界妚妆倩酒遮。
翻忆昨宵残烛暗,一帘春雨湿梨花。
金盆潋滟匆浮脂,鬓发如云试沐时。
雪坏石苔梳翠线,波明池柳蘸青丝。
频添沉水心思懒,未尽兰膏手握迟。
却把罗巾拭馀润,爱他红日上花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