卐庵自东林欲还蜀某以报恩招之大人赋诗劝请再次韵

忆携拄杖过东林,掣电奔雷听法音。

青壁倚天元满眼,白云出岫本无心。

峨眉江崄公无度,法眼泉清我欲寻。

手种庭前柏树子,孤根应比乡来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张孝祥所作的《卐庵自东林欲还蜀某以报恩招之大人赋诗劝请再次韵》。诗中描绘了诗人回忆携杖前往东林寺的经历,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和禅宗思想的融合,表达了对佛法的深刻感悟与对故土的深情眷恋。

首句“忆携拄杖过东林”,开篇即勾勒出诗人独自前往东林寺的画面,拄杖行走,既显出旅途的艰辛,也暗示着内心的坚定与追求。接下来,“掣电奔雷听法音”一句,将自然界的壮丽景象与佛法的深奥智慧巧妙结合,形象地展现了在雷鸣电闪之中聆听佛法的震撼体验,寓意着心灵的觉醒与净化。

“青壁倚天元满眼,白云出岫本无心”两句,进一步描绘了东林寺周围壮丽的自然风光,青壁直插云霄,白云自由飘逸,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雄伟与宁静,也象征着佛法的超脱与自由。这两句通过景物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佛法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峨眉江崄公无度,法眼泉清我欲寻”则将视线转向更为广阔的自然景观,峨眉山的险峻与江水的蜿蜒,以及清澈的法眼泉,都成为了诗人内心深处对佛法的执着探索与追寻的象征。这里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更蕴含了对精神世界探索的渴望。

最后,“手种庭前柏树子,孤根应比乡来深”两句,以种树为喻,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之情。柏树生长缓慢,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坚韧,而“孤根”则暗示了诗人虽远离故乡,但内心深处对家乡的思念如同树根般深沉且不可动摇。这一结尾,既是对前文情感的升华,也是对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深刻的禅宗思想融合,展现了诗人对佛法的虔诚追求、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故乡的深切怀念,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佳作。

收录诗词(639)

张孝祥(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生于明州鄞县。宋朝词人。著有《于湖集》40卷、《于湖词》1卷。其才思敏捷,词豪放爽朗,风格与苏轼相近,孝祥“尝慕东坡,每作为诗文,必问门人曰:‘比东坡如何?’”

  • 字:安国
  • 号:于湖居士
  • 籍贯:简州(今属四川)
  • 生卒年:1132年-1169年

相关古诗词

用韵简天童应庵

敬亭松竹古丛林,二老风流旧赏音。

楼阁长开太平象,钟鱼能洗祖师心。

别来黄鹄还千里,盟在白鸥当再寻。

却忆西堂大言客,只今高坐海云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奉陪宣守任史君谒昭亭神祠(其一)

缓驱千骑出朝京,唤得春回眼界青。

旗脚灵风来庙步,马蹄山雪过昭亭。

极知太守怀忠款,端为君王荐德馨。

惭愧去年冬十月,军书彻夜听鸣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

奉陪宣守任史君谒昭亭神祠(其二)

丰年已卜稻如京,雪尽春从草际青。

竹里红旗行点点,松间白塔见亭亭。

暖回宿麦开寒色,风约疏梅度晚馨。

却忆宣城李太白,也将诗句掣斋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

任守作醮为民祈福先期而雪是日开霁

紫府仙人自列真,绿章封事更通神。

清尘已作连宵雪,不夜潜回万屋春。

玉节朱幡来浩荡,云车风马正纷纶。

步虚声彻朝元路,便挈荷囊款帝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