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闻吴中旱》由清代诗人沈曾成所作,通过描绘南方地区遭遇旱灾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与忧虑。
首联“南国惊传云汉歌,空闻阙下颂嘉禾。”开篇即以“云汉歌”和“颂嘉禾”形成鲜明对比,云汉歌本应是丰收的象征,而嘉禾的颂扬却在空谈,暗示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巨大反差,反映了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颔联“粒馀鹦鹉三秋少,草尽飞蝗八月多。”进一步描绘了旱灾带来的严重后果。鹦鹉因粮食短缺而数量减少,飞蝗则趁着草木枯竭之际大量繁殖,这两幅画面生动地展现了旱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此引发的连锁反应。
颈联“栗里已无田种秫,舂陵难遣吏催科。”将视角转向个人层面,指出在干旱的环境下,原本可以种植的田地已经无法耕种,连最基本的生计都难以维持。同时,官府的赋税催征也成为了百姓难以承受之重,表达了诗人对底层民众生活困境的同情。
尾联“长河天上谁能挽,一泻乡关润绿莎。”以长河喻指自然界的水,表达了对天降甘霖的渴望,但又无奈于人力无法改变天象,只能眼睁睁看着乡间一片绿色被干旱吞噬。这一联既表达了对自然现象的无力感,也寄托了诗人对缓解旱情、恢复生机的美好愿望。
整首诗通过对旱灾现象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也体现了其深厚的忧民情怀。通过对比、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情感丰富,寓意深刻,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