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郑文康为悼念友人袁宗鲁的母亲所作的挽诗。诗中充满了对逝者的深切哀思和对其高尚品德的赞美。
首联“藁砧客路作长辞,孤负红颜与岁时。”以“藁砧”借指逝者,表达了对逝者离世的哀痛之情,同时也暗示了逝者生前的孤独与岁月的无情。“孤负红颜与岁时”,既是对逝者年轻时美好时光的惋惜,也是对时间流逝、青春不再的感慨。
颔联“身保一生心似铁,年登百岁鬓如丝。”通过对比,赞扬了逝者一生坚守原则、意志坚定的品质。即使到了百岁高龄,白发苍苍,但内心依然如同钢铁般坚韧不屈。
颈联“遥山远水从谁吊,苦雨酸风只自知。”描绘了逝者离世后,世间再无人为其哀悼,只有自然界的风雨默默见证了这一切。这一联表达了对逝者无人祭奠的遗憾,以及自然界对逝者离世的无声哀悼。
尾联“地下若逢先主问,已将全节付佳儿。”想象逝者在地下的情景,如果遇到先祖询问,已经将一生的节操传给了优秀的后代。这不仅是对逝者高尚人格的肯定,也是对未来希望的寄托,表达了对逝者精神遗产得以传承的欣慰。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对逝者生平的回顾和对其高尚品质的赞颂,展现了对逝者的深切怀念和对其精神遗产的传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