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西道院并题双桧诗

黄堂曾著宰官身,彷佛儿时记不真。

图志虽存千载旧,栋梁安有百年新。

繁华开落无三日,双桧轮囷经几春。

应比首阳高节士,采薇不食为求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黄堂曾担任过地方长官,那时的记忆有些模糊不清。
尽管图志记载了千年历史,但新的栋梁又能维持多久呢?
世事如梦,繁华转瞬即逝,只有那两棵桧树历经数春。
它们应当比首阳山的高洁之士还要坚定,为了追求仁德宁可不吃薇菜。

注释

黄堂:古代官署名,这里指代地方官。
宰官:地方高级官员。
彷佛:好像,仿佛。
记不真:记忆模糊,记不清楚。
图志:记载历史或地理的书籍。
千载旧:历史悠久。
栋梁:比喻支撑国家或组织的重要人物。
百年新:长久的新鲜事物。
繁华开落:形容世事变迁,盛衰无常。
三日:极言时间短暂。
双桧:两棵桧树,常用来象征长寿和忠贞。
轮囷:弯曲的样子。
首阳:古代山名,隐士居住之地。
高节士:品格高尚的隐士。
采薇:《诗经》中隐士以采集野菜为生,象征清贫和坚守。
求仁:追求仁德。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末至元初诗人陆文圭所作的《浙西道院并题双桧诗》,通过对黄堂(可能指道院或官署)的回忆和对双桧(可能是道院内的两棵古树)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和高尚节操的感慨。

首句“黄堂曾著宰官身”,暗示了道院曾是官员活动之地,诗人对此记忆犹新,但岁月流转,人事已非。次句“彷佛儿时记不真”则流露出对往昔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模糊感。

“图志虽存千载旧,栋梁安有百年新”两句,通过对比图志的长久保存与建筑的更新换代,揭示了时间的无情和物是人非的主题。接下来,“繁华开落无三日”形象地描述了世事的瞬息万变,而“双桧轮囷经几春”则以双桧的坚韧象征历史的长久和道院的沧桑。

最后两句“应比首阳高节士,采薇不食为求仁”将双桧比喻为坚守高洁节操的人,他们如同首阳山上的隐士,宁可挨饿也不妥协,以此来追求仁德之道,表达了诗人对高尚品德的赞美和对道院精神的认同。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双桧为载体,寓言历史变迁和个人操守,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沉思考和对道德价值的坚守。

收录诗词(625)

陆文圭(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元代文学家。博通经史百家,兼及天文、地理、律历、医药、算术之学。墙东先生是元代学者的雅号,“墙东”并非是他居住澄东的意思。西汉末年,北海人王君公因为遭遇王莽篡权的乱世,当牛侩(买卖牛的中间人)以自隐。当时人们称他为“避世墙东王君公”。见《后汉书·逄萌传》。后来以“墙东避世”作为隐居于市井的典故,“墙东”指隐居之地。墙东先生指的是隐士,对于这个雅号,他自己也欣然接受,将自己的作品集命名为《墙东类稿》

  • 字:子方
  • 号:墙东
  • 籍贯:江阴(今属江苏)
  • 生卒年:1252~1336

相关古诗词

留别义塾诸公

婆娑七十翁,已矣将焉求。

麋鹿违本性,一朝出林丘。

故园在何许,驾言东南游。

人才盛吴会,讲贯多儒流。

内顾衰朽质,污渠映清沟。

坐有歌骊驹,将贻识者羞。

溽暑困朱夏,偃息时归休。

南窗小容膝,卧对红葵榴。

年华不我待,青镜照白头。

祇今已后死,巨海吹浮沤。

诸君幸少壮,勖学追前修。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留别山村乐闲菊存爱山梅村并寄景初慎与国华

南来飞雪如柳花,北归柳花如飞雪。

乾坤偪仄困羁旅,江山苍莽惊岁月。

白云冉冉千里外,滴尽春林子规血。

故人回首乱峰青,古堠斜阳照离别。

形式: 古风

病中四绝(其四)

浪说苏公久已仙,岂知翁自厌馀年。

雪堂二客能相从,姓字当时惜不传。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病中四绝(其三)

叶落萧萧壅树根,疏林带郭半疑村。

卧闻车马墙边过,无事呼儿早闭门。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