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次曾司户见贻之韵并饯其行》是宋代诗人徐鹿卿所作,通过“闻道常苦迟,生世何用早”两句开篇,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诗人认为追求真理的道路往往漫长而艰难,而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于过早地到来,而在于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探寻真理与智慧。
“洛学此开端,文义富论讨”,这里提到了洛学,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流派,强调的是道德修养和内心世界的探索。诗人认为洛学是智慧的起点,其中蕴含丰富的理论探讨,鼓励人们深入研究,不断求索。
“高山劳景仰,内境几回照”,这两句运用了自然景象的比喻,将高山比作崇高的理想或道德境界,人们应当努力攀登,以获得心灵的启迪。同时,“内境几回照”暗示了内心的反复审视与自我反省,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探索,才能真正照亮内心的世界。
“此心同古今,一理该众妙”,最后两句总结了全诗的主题,指出人的内心世界与古今相通,所有的智慧与真理都源于同一原则,即“一理”。这表明了诗人对于宇宙真理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人类共同精神追求的认同。
整首诗通过对人生、智慧、道德和内心世界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