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诗人陈恭尹所作的《卖驴》。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驴子深厚的情感以及对生活艰辛的感慨。
首句“归鞍太行下,南及汉川湄”,描绘了诗人从太行山归来,沿着南向的路线,最终到达汉水的源头。这里不仅展现了地理上的广阔与壮丽,也隐含着诗人长途跋涉的艰辛和对远方的向往。
接着,“远历风霜苦,难为蹇劣姿”两句,直接点明了驴子在长途旅行中的不易。风霜的侵袭,不仅考验着驴子的身体,更考验着它坚韧不拔的精神。诗人在这里将驴子拟人化,赋予其情感,表达了对驴子辛劳付出的同情与敬意。
“在予常惜力,于汝亦忘疲”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诗人常常心疼驴子的辛劳,而驴子却似乎忘记了疲惫,始终忠诚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这种相互间的理解和尊重,体现了人与动物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
最后,“去落他人手,筋骸愁自兹”表达了对驴子未来的担忧。驴子一旦被转卖给他人,可能会面临未知的命运,让诗人感到忧虑。这不仅是对驴子命运的关切,也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思,暗示了当时社会中人与动物之间关系的复杂性。
综上所述,《卖驴》不仅是一首描绘驴子辛勤劳作的诗歌,更是诗人对生命价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以及社会公正的深刻思考。通过这首诗,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对生活的独特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