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方武成壶山韵

图经云此有神仙,曾见壶公跳入年。

斫木人多山渐瘦,结庵僧去石谁眠。

鸟归半岭衔斜日,樵返疏村起远烟。

君若能抛尘里事,一龛共占野云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据《图经》记载这里曾有仙人,亲眼见过壶公跃入山中。
砍柴的人多了,山上的树木渐渐稀疏,和尚离开后,石洞还有谁来歇息?
鸟儿归巢时掠过半山腰,夕阳斜照;樵夫砍柴归来,村庄升起袅袅炊烟。
如果你能抛开尘世之事,我们一同在山林中的小屋共享野云生活。

注释

图经:古代地理书籍,记录地方风土人情和历史遗迹。
壶公:传说中的仙人。
庵:小寺庙或修行者的住所。
樵:打柴的人。
尘里事:指世俗的事务或烦恼。
龛:供奉佛像的小室,此处指简陋的小屋。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壶公跳入壶山的仙境,以及壶山自然景观与人文活动的和谐共存。诗中通过对比鲜明的手法,展现出壶山之美以及诗人对自然、修行生活的向往。

"图经云此有神仙,曾见壶公跳入年"两句,直接点出了壶山是传说中的神仙居所,并且以壶公跳入壶山作为时间的度量,表明了壶山之神秘与仙境般的岁月流转。

接下来的"斫木人多山渐瘦,结庵僧去石谁眠"两句,则描绘出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开采(斫木)和修行者在山中建庵的场景。"山渐瘦"暗示了自然环境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而"石谁眠"则让人思考那些曾经静坐于此的僧侣们是否已经离去,给人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慨。

"鸟归半岭衔斜日,樵返疏村起远烟"两句,从自然景观转向日落时分,描绘出鸟儿带着斜阳返回山岭,樵夫携带柴火回到稀疏的村庄,远处升腾的炊烟与日边融为一体,营造了一幅温馨而宁静的画面。

最后,"君若能抛尘里事,一龛共占野云边"两句,是诗人对读者的劝诫或自我期许,希望能够放下世间纷扰,与自然和谐共处,在壶山这片仙境中寻找心灵的安顿。

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幽深,通过对壶山景色的描绘,以及对自然与人文生活的反思,传达了诗人对于超脱尘世、追求精神寄托的向往。

收录诗词(4805)

刘克庄(宋)

成就

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

经历

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

  • 字:潜夫
  • 号:后村
  • 籍贯:福建莆田
  • 生卒年:1187~1269

相关古诗词

次王元度韵

占尽灵乌顾尽云,君恩宽大放归闽。

一区二顷生缘薄,万绪千条素发新。

铁马即今徵战士,金鸡何日赦累臣。

殷勤说向西飞雁,多谢交游与吏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次王实之家塾韵

新敞朱甍映碧岑,高门谁识庆源深。

畤郊已解传家学,石礼皆堪直禁林。

七叶文章真有种,二郎官职本无心。

庭前玉树成阴未,著手栽培昉自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次王玠投赠韵三首(其三)

两被宸奎擢史官,曾参豹尾属车间。

不能直笔公褒贬,安敢高谈到画珊。

老有丹心犹恋阙,死无一字可藏山。

儿童忘记翁年甲,但笑颜苍与鬓斑。

形式: 古风

次王玠投赠韵三首(其二)

在野宜赓击壤歌,隐忧不禁亩忠何。

殷生宰相安知否,逸少群贤感慨多。

老觉鬓丝难掩覆,穷惟心铁未消磨。

早知掷却毛锥子,有警犹为国荷戈。

形式: 古风 押[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