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杜甫集

楚水悠悠浸楚亭,楚南天地两无情。

忍交孙武重泉下,不见时人说用兵。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

翻译

楚水悠长地环绕着楚亭,楚南的天地似乎都冷漠无情。
我忍受着与孙武在九泉之下相交,生者已无法听到世人谈论他的用兵之道。

注释

悠悠:形容水势浩渺或时间漫长。
楚亭:古代楚国的亭子,可能象征着楚地的文化或历史。
重泉下:指地下,常用来指代死亡。
时人:当时的人,活着的人。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罗隐创作的《题杜甫集》,通过对楚水、楚亭的描绘,以及对历史人物孙武和用兵哲学的提及,表达了诗人对现实政治和社会的不满与无奈。

"楚水悠悠浸楚亭"一句,通过楚水的悠长与楚亭的被浸泡,营造出一种萧索、荒凉的意境。这里的“浸”字有着时间长久和环境渗透之意,表明诗人心中对于理想世界的怀念,以及对现实世界的失望。

"楚南天地两无情"则是对上一句景象的深化,通过直接点出“无情”,强调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缺乏温暖和关爱。这里的“楚南”可能指的是诗人所处的地理位置,也可能是对历史文化传承的一种召唤。

"忍交孙武重泉下"一句,提及了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孙武(即孙子),他的兵法至今仍被世人传颂,但在诗中却被置于“重泉下”,隐喻着其智慧和思想已经被现实世界所忽略。

"不见时人说用兵"则是对上一句的直接阐释,表达了诗人对于当代人对孙武兵法的漠视与误解之感慨。这里“不见”二字,不仅指肉眼不可见,更有着精神上的失落和盲目。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历史人物的引用以及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忧郁。罗隐在诗中表达了一种深切的历史感和社会关怀,反映出他对于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深刻体验。

收录诗词(507)

罗隐(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 字:昭谏
  • 籍贯: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
  • 生卒年:833-909

相关古诗词

题凿石山僧院

日夜潮声送是非,一回登眺一忘机。

怜师好事无人见,不把兰芽染褐衣。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微]韵

题新榜

黄土原边狡兔肥,犬如流电马如飞。

灞陵老将无功业,犹忆当时夜猎归。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微]韵

题磻溪垂钓图

吕望当年展庙谟,直钩钓国更谁如。

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鱼]韵

赠无相禅师

人人尽道事空王,心里忙于市井忙。

惟有马当山上客,死门生路两相忘。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