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猷访戴图

两晋崇玄虚,风流变华夏。

举世尚清谈,天地指一马。

依阿竹林贤,鸿名重天下。

王郎衣冠冑,亦复慕草野。

偶来剡溪上,溪水正清泻。

扁舟信沿洄,气韵可潇洒。

谁与好贤心,丹素入图写。

山阴怀古意,欲揽不盈把。

赋诗心夷犹,六义愧骚雅。

西风尘冥冥,傥有知音者。

形式: 古风 押[马]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东晋时期文人崇尚玄学、追求清谈的时代风貌,以及王羲之的侄子王献之(字子猷)访友戴逵的故事。诗中通过“两晋崇玄虚”开篇,点明了那个时代文人对玄学的崇尚,以及这种风尚如何改变了华夏的文化氛围。“风流变华夏”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文化转变的影响。

接着,“举世尚清谈,天地指一马”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社会普遍追求清谈的风气,将世界简化为一匹马,暗示了人们在精神世界的追求与探索。随后,“依阿竹林贤,鸿名重天下”赞美了竹林七贤等文人的高洁品格和深远影响,他们的名声响彻天下。

“王郎衣冠冑,亦复慕草野”则转向具体人物,描述了王献之虽出身高贵,却也向往朴素的生活,体现了他个性中的另一面。“偶来剡溪上,溪水正清泻”描绘了王献之偶然来到剡溪,溪水清澈流淌的场景,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

“扁舟信沿洄,气韵可潇洒”通过王献之乘坐小船顺流而下,展现了他自由自在、洒脱不羁的形象。“谁与好贤心,丹素入图写”表达了对王献之高尚品行的认可与赞美,他的形象被绘入画卷之中,成为后人传颂的对象。

最后,“山阴怀古意,欲揽不盈把”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怀念与感慨,想要抓住那段历史却难以完全把握。“赋诗心夷犹,六义愧骚雅”则表明了诗人创作时内心的犹豫与自谦,认为自己的作品无法与古代的优秀诗歌相媲美。“西风尘冥冥,傥有知音者”则以西风起、尘埃弥漫的景象,隐喻了世事变迁,但仍然期待着能够理解并欣赏这份作品的知音出现。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描绘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风貌,还通过王献之访友的故事,展现了文人之间的友情与精神追求,以及对历史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期待。

收录诗词(20)

陈赓(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铁拄杖

闽王铁杖如楖栗,得自荒虚鬼神域。

鞭笞蜑蛮今几年,雾翳云蒸老蛟黑。

腹中有篁如细泉,牙节宛转声铿然。

天生神物不虚弃,提携万里归坡仙。

坡仙骑鲸凌紫烟,海仙一去今千年。

人间俯仰成今古,纷纷长物何须数。

洛阳铜驼卧荆棘,昭陵石马埋烟雨。

百斛鼎,两钱锥,小大用舍俱儿嬉。

商颜鹤发一筇竹,何似凌烟功臣玉具高支颐。

黄阁得君真耐久,扶持四海经纶手。

会须拄到昆崙巅,九点青烟看九有。

铁耶杖耶吾不知,诚将道眼窥天机。

一朝雷雨轰空陂,须防化作蛟龙飞。

形式: 古风

武善夫桃源图

武郎种桃满云溪,三月红雨行人迷。

自从玉勒入云驭,春风杜宇年年啼。

飞黄腾踏有天倪,紫电转盼天山低。

要将白璧沽蛾眉,更把黄金铸袅蹄。

羲和挟辀六龙驰,暮景恐迫虞渊西。

新诗拟唤槐安梦,咫尺溪边春色动。

飞花漠漠水泠泠,苍苔荒了烟霞洞。

闻道西风解涴人,何处江山可问津?

征尘障断仙源路,且看丹青万树春。

形式: 古风

送李长源

月下孤鸿枕上鸡,高城今日又分携。

九秋云气崤陵底,万里河声砥柱西。

饮罢关山秋寂寂,诗成风雨暮凄凄。

千金善保并州器,要放昆崙入马蹄。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

寄陕郡杨正卿二首(其一)

临川堂上看飞鸿,十载西州一转蓬。

亲老家贫初有累,才疏意广卒无功。

奸雄颇忌孔文举,富贵何如张长公。

满地尘埃浮世狭,一帆思驾五湖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