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欲识吾君圣与仁,泽流寰海众熙春。
两淮饥馑方移粟,六辔驰驱不惮勤。
这两句诗描绘了一位君主圣明仁慈的形象,其恩泽广泛,像春天的阳光雨露一样普惠大地。通过对比手法,强调了君主在百姓饥荒时刻的辛勤劳碌和不辞艰难的精神状态。
"两淮饥馑方移粟,六辔驰驱不惮勤。" 这两句具体展现了君主的仁政与勤勉。"两淮" 指的是长江和淮河之间的地方,这里发生了饥荒,而君主迅速采取行动,将粮食运送到灾区。在古代,皇帝出行往往有六匹马拉的车驾,是权力的象征,但这里却用来形容君主急于救灾,不惮劳苦。这样的描写,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君主对民生的关怀和对国家的责任感。
整首诗通过对君主德政的歌颂,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君主形象的向往,以及对当时社会现实的美好愿望。
不详
公元一〇九三年至一一六九年字彦猷。生于宋哲宗元祐八年,卒于孝宗乾道五年,年七十七岁。善文,明白晓畅,诗亦真朴有致。为人慷慨有气节。宣和六年,(公元一一二四年)与兄之义弟之深同登进士第。对策极言燕云用兵之非,以切直抑制下列。调历阳丞。绍兴和议初成,之道方通判滁州,力陈辱国非便。大忤秦桧意,谪监南雄盐税。坐是沦废者二十年。后累官湖南转运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之道著有相山集三十卷,《四库总目》相山词一卷,《文献通考》传于世
草色青青入烧痕,登临何处暗销魂。
应怜野老无拘缚,种竹栽花教子孙。
晓光晴影正曈昽,转眼还惊日过中。
芳草岸头人渡水,洛阳影里鸟呼风。
春云漠漠雨纤纤,花柳丛边见酒帘。
心为惜春无处著,可堪啼鸟更般添。
一夜西风作晓晴,纷然花草斗欣荣。
苍松巧与夭桃并,漫使诗人意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