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雁声》由明代诗人盛镛所作,通过对大雁在秋夜中飞翔与鸣叫的描绘,展现了深秋时节的凄清与孤独之感。
首联“一一飞鸣总念群,漫天凉月白纷纷”,以“一一”二字开篇,形象地描绘了大雁成群结队飞翔的场景,它们在空中发出阵阵鸣叫声,似乎在呼唤着同伴,表达出对群体的深深依恋。同时,“凉月白纷纷”则渲染了一幅秋夜的景象,月亮洒下清冷的光辉,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寒意的氛围。
颔联“惊寒欲断衡阳浦,失侣相呼塞北云”,进一步深化了大雁的情感世界。大雁在寒冷的夜晚飞行,似乎随时都可能因寒冷而断绝生命,它们在寻找温暖的栖息地。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失去了伴侣的大雁们相互呼唤,表达了对彼此的深切思念和对团聚的渴望。这里不仅描绘了自然界的景象,也寄托了诗人对人世间离散与团聚的感慨。
颈联“灯暗长门愁里听,霜侵灞岸客中闻”,将视角转向人间,通过“灯暗长门”和“霜侵灞岸”的情景,暗示了人们在孤独与忧愁中的生活状态。诗人借大雁的哀鸣,映射出人类内心的悲凉与无奈,使得整首诗的情感更加丰富和深刻。
尾联“野鸦原自无情绪,乱绕疏林噪夕曛”以野鸦的“无情绪”对比大雁的哀鸣,进一步强调了大雁情感的强烈与复杂。大雁在黄昏时分,围绕着稀疏的树林,发出嘈杂的叫声,这不仅是对同伴的呼唤,也是对孤独与失去的哀叹。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与人类情感的共鸣,以及对生命中离别与团聚、孤独与陪伴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