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诗人陈恭尹所作的《寄戴念庭三尊》。诗中描绘了诗人对友人戴念庭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友人身处之地——罗浮山秋景的想象与赞美。
首联“经岁旌旗驻菊坡,罗浮秋色近如何。”以“经岁”点明时间之长,“驻菊坡”则暗示友人所在之地的自然美景,菊花盛开的山坡上,旌旗飘扬,象征着友人的生活状态和环境的美好。接着,“罗浮秋色近如何”则通过提问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所在地秋色的关切与期待,流露出深深的思念之情。
颔联“三山仙路城头迥,四百名峰入座多。”进一步展开对罗浮山的描绘。三山仙路,意味着这里有着传说中的仙境之路,城头迥远,四百名峰,展现了罗浮山的雄伟壮观,以及其丰富的自然景观。这不仅是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也暗含了诗人对友人所在之地的向往与赞美。
颈联“更借寇君劳主眷,重临黄相起舆歌。”转而提及友人与他人的交往,寇君的劳力与黄相的欢迎,都体现了友人在当地受到的尊重与喜爱。这一联不仅表现了友人的社会地位与人际关系,也反映了诗人对友人生活状态的欣慰与自豪。
尾联“西风开宴调云母,彩服承欢佩绶过。”以“西风开宴”描绘了一幅宴会的场景,西风拂面,宴席开启,云母般的装饰增添了宴会的华美。而“彩服承欢佩绶过”则描述了宾客们穿着华丽的服装,享受着欢乐的时光,佩带绶带,象征着身份与荣誉。这一联不仅展现了宴会的热闹与欢乐,也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生活的美好祝愿。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罗浮山秋色的描绘,以及对友人生活状态的赞美,表达了诗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生活的美好祝愿。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厚的情感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