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杂诗十一首(其八)

汉儒于六经,寝食犹农桑。千百存什一,?驳米与糠。

后人恣拣汰,适道资赢粮。

回斡侔云汉,条通俪阴阳。

我耕君食之,此意勤可伤。

侧闻斲轮言,冥会神无方。

林中日观易,如举瑶池觞。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鉴赏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儒家经典学习与传承的深刻思考。开篇“汉儒于六经,寝食犹农桑”,以汉代儒学学者对《六经》的虔诚态度类比农夫对土地的辛勤耕耘,形象地表达了儒家学者对经典的执着追求与深厚情感。

接着,“千百存什一,?驳米与糠”两句,通过对比,指出在儒家经典的传承过程中,真正能够深入理解并运用的仅占少数,大部分则可能被误解或遗弃,如同好米与糠混杂,比喻经典知识的传播存在偏差与不公。

“后人恣拣汰,适道资赢粮”则进一步阐述了后世学者在选择与解读经典时的主观性,他们可能过分挑选,导致偏离正道,但最终还是需要依靠这些经典来充实自己的学问,如同在贫瘠的土地上寻求养分。

“回斡侔云汉,条通俪阴阳”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理解经典的过程比作驾驭云汉、通达阴阳,强调了理解和运用经典知识的复杂性和深奥性。

“我耕君食之,此意勤可伤”表达了诗人对儒家学者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精神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对这种付出可能未得到相应回报的忧虑。

最后,“侧闻斲轮言,冥会神无方。林中日观易,如举瑶池觞”四句,引用了斲轮(车轮)的比喻,说明即使是最细微的知识也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同时,通过林中观日、举瑶池觞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和谐、超脱世俗的向往,以及对知识与智慧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儒家经典传承的深刻反思,还蕴含了对知识探索、个人修养及理想境界的追求,体现了明代文人的哲学思考与人文关怀。

收录诗词(492)

黄淳耀(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和杂诗十一首(其九)

昨预曲江游,龙楼拜玄端。

有诏推史才,惭愧丘明迁。

贞女耻自衒,硁硁已华颠。

我岂利齿哉,名可啖而餐。

东方隐金门,庞蕴空世缘。

季孟参处之,志在渊明篇。

形式: 古风

和杂诗十一首(其十)

高人夏仲御,木石隐会稽。

儿抚贾太尉,拂衣归苍崖。

阮公称旷达,奇志寓咏怀。

竟造九锡文,此秽天可弥。

君子终日行,不使辎重离。

应龙潜玄关,曷识剪与羁。

窢乎飘风旋,不消还不亏。

形式: 古风

和杂诗十一首(其十一)

铄石始南薰,折绵始微凉。

秋鸿随阳来,春燕定巢梁。

哲人见未形,如矢来无乡。

风诗戒绸缪,周易谨履霜。

此意久欲吐,复恐吾言长。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和归田园居六首(其一)

家无环堵宫,所至思买山。

何异俟河清,人寿期千年。

安得如古人,采山复临渊。

敬受十赉文,赉以北阪田。

岩栖高百层,老屋馀三间。

湖江流东西,竹木萦后前。

中央置讲堂,文史浩如烟。

歌风复蹈雅,乐死忘华颠。

此意恐蹉蛇,飞光去闲闲。

画饼不可食,诙谐聊复然。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