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孤台寓斋

檐角一铃呼鸟还,残宵归梦转清閒。

风声到枕思乡树,月色愁人有乱山。

一念可教沧海变,百年真到鬓毛斑。

因循聊作鸿荒想,身在千岩万壑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夜晚在寓斋中的所见所感,充满了深沉的情感与哲思。

首联“檐角一铃呼鸟还,残宵归梦转清閒。”以檐角的铃声唤回飞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归宿感,即使是在夜深人静之时,仍能感受到自然界的和谐与生命的回归。残宵的归梦,既是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也是对内心平静的向往。

颔联“风声到枕思乡树,月色愁人有乱山。”通过风声和月色的描写,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风声仿佛是吹过故乡的树木,触动着诗人的心弦;而月色下的乱山,则是诗人内心愁绪的投射,山峦起伏,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复杂。

颈联“一念可教沧海变,百年真到鬓毛斑。”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短暂与变化无常的深刻感悟。一个念头足以改变沧海桑田,百年之后,岁月流转,人已老去,两鬓斑白。这不仅是对个人生命历程的感慨,也蕴含着对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思考。

尾联“因循聊作鸿荒想,身在千岩万壑间。”诗人以“鸿荒”之想,即对远古世界的想象,来寄托自己对自由与超脱的追求。身处千岩万壑之间,既是对外在自然环境的描述,也是对内心世界的一种隐喻,暗示着诗人虽处险境,但心怀旷达,不为外物所拘。

整首诗情感丰富,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时间、空间以及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体现了清末近现代初文人特有的忧郁与哲思。

收录诗词(254)

俞明震(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长夜吟

空江夜坐云崔嵬,合沓群山如马来。

眼前瞬息恣万变,胡为墨守相争猜。

新民有术不能道,沧桑一剧悲者笑。

鬼神毕竟误苍生,迷信何曾有宗教。

达官解事但形模,宪法不启愚民愚。

百年积弱有天意,朝三枉自尤群狙。

滩头水寒千丈落,颓波散尽趋大壑。

洗涤山川有雨声,莫诉烦冤向寥廓。

盘空大地如车轮,日光所被物态新。

若使地轴不自转,谁是茫茫长夜人。

繁霜夜陨乌啼苦,荒江此境成终古。

错怨东方不肯明,那识西天日方午。

形式: 古风

泊吉水三曲滩

暮天群动息,惘惘惜孤清。

岸柳愁中老,樯灯雨外明。

悲来已陈迹,何处著平生。

惟有星星发,催人心暗惊。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偕刘月农登八境台示同游诸子

衙居绝朋欢,乘兴策游骑。

步上八境台,恍如脱拘系。

郁郁瞰孤城,脉脉延秋霁。

生年去飘忽,忧患天所寄。

弥望结层阴,人烟堕冥昧。

帆静如有待,鸟惊若相忌。

暝色赴依微,冈峦互睥睨。

万感入迟暮,宦游非我意。

坐对好江山,宁为百年计。

此邦多达人,所悲在民气。

吾子忧患身,抗心赴沉挚。

至人通群情,毋忧负俗累。

形式: 古风

步月偶占

低帘灯影映残荷,别梦依依奈远何。

夜久一萤深入露,月明双眼静生波。

庭前独树看人老,天外愁云任鸟过。

欲逐清辉向寥廓,秋风心事更蹉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