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至崖口

崖口众山断,嵚崟耸天壁。

气冲落日红,影入春潭碧。

锦缋织苔藓,丹青画松石。

水禽泛容与,岩花飞的皪。

微路从此深,我来限于役。

惆怅情未已,群峰暗将夕。

形式: 古风

翻译

峭壁截断众山峦,险峻高峰直刺天。
夕阳映照气势宏,翠绿深潭倒映艳。
锦绣如同苔藓织,松石仿佛丹青绘。
水鸟悠然水面游,岩上花儿璀璨开。
小径蜿蜒深入幽,我行受限于劳役。
愁绪未尽心难平,群山黯淡随夜临。

注释

崖口:峭壁的边缘。
众山断:众多山峰被截断的景象。
嵚崟:形容山势高峻险要。
天壁:直插云霄的山壁,如同天空的墙壁。
气冲:气势磅礴,冲天而起。
落日红:夕阳的红色光辉。
影入:倒映在。
春潭碧:春天清澈碧绿的水潭。
锦缋:精细的织物图案,比喻色彩斑斓。
苔藓:岩石或地面上生长的绿色植物。
丹青:指绘画,这里形容松石如画。
松石:松树和山石,常用于描绘山水之美。
水禽:生活在水中的鸟类。
泛容与:悠闲自得的样子。
岩花:岩石缝隙中生长的花。
飞的皪:光彩闪烁,形容花开灿烂。
微路:狭窄的小路。
从此深:从这里开始变得深远。
我来限于役:我因劳役而来,行动受限。
惆怅:忧郁失意的心情。
情未已:情感没有平息。
群峰暗将夕:随着夜晚来临,群山变得昏暗不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雄伟的山水画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刻画,表达了诗人初到崖口时的心境和情感体验。

"崖口众山断,嵚崟耸天壁。"两句描写了山峰如剪刀般切割天际,形成了一道道雄伟的天然屏障。这里的“崖”指的是悬崖峭壁,而“嵚崟”则形容山势之险峻。

"气冲落日红,影入春潭碧。"表达了夕阳西下的景象,红色的晚霞与清澈的泉水相映成趣,展现出一种动静结合的美。

"锦缋织苔藓,丹青画松石。"这两句运用了丰富的色彩和质感,通过对苔藓、松石的描写,将自然景物人格化,彰显出诗人的审美情趣。

"水禽泛容与,岩花飞的皪。"则是对山谷中流水和飞落花瓣的细腻描绘,透露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象。

"微路从此深,我来限于役。"诗人通过描述小路的曲折和自己的行踪,暗示了自己似乎被某种力量或任务所束缚。

最后两句“惆怅情未已,群峰暗将夕。”表达了诗人内心的不舍与忧虑,以及对即将到来的黄昏景象的一种无奈感受。这里的“惆怅”形容了一种淡淡的忧愁,而“群峰暗将夕”则是在说山峰在渐渐地被夜色所笼罩。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传达了诗人初到崖口时的心境变化和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一首充满生动画面与深沉情感的山水田园诗。

收录诗词(205)

宋之问(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名少连,汉族,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当时掌握实权的是武则天,富有才学的深得赏识,被召入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参军,永隆元年(681),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任学士。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 字:延清
  • 籍贯:汾州(今山西汾阳市)
  • 生卒年:约656 — 约712

相关古诗词

初到陆浑山庄

授衣感穷节,策马凌伊关。

归齐逸人趣,日觉秋琴闲。

寒露衰北阜,夕阳破东山。

浩歌步榛樾,栖鸟随我还。

形式: 古风 押[删]韵

初宿淮口

孤舟汴河水,去国情无已。

晚泊投楚乡,明月清淮里。

汴河东泻路穷兹,洛阳西顾日增悲。

夜闻楚歌思欲断,况值淮南木落时。

形式: 古风

别之望后独宿蓝田山庄

鹡鸰有旧曲,调苦不成歌。

自叹兄弟少,常嗟离别多。

尔寻北京路,予卧南山阿。

泉晚更幽咽,云秋尚嵯峨。

药栏听蝉噪,书幌见禽过。

愁至愿甘寝,其如乡梦何。

形式: 古风 押[歌]韵

花烛行

帝城九门乘夜开,仙车百两自天来。

列火东归暗行月,浮桥西渡响奔雷。

龙楼锦障连连出,遥望梁台如昼日。

梁台花烛见天人,平阳宾从绮罗春。

共迎织女归春幄,俱送常娥下月轮。

常娥月中君未见,红粉盈盈隔团扇。

玉樽交引合欢杯,珠履共蹋鸳鸯荐。

漏尽更深斗欲斜,可怜金翠满庭花。

庭花灼灼歌秾李,此夕天孙嫁王子。

结缡初出望园中,和鸣已入秦筲里。

同心合带两相依,明日双朝入此微。

共待洛城分曙色,更看天下凤凰飞。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