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宿淮口

孤舟汴河水,去国情无已。

晚泊投楚乡,明月清淮里。

汴河东泻路穷兹,洛阳西顾日增悲。

夜闻楚歌思欲断,况值淮南木落时。

形式: 古风

翻译

孤独的小船行驶在汴河上,离国的愁绪无穷无尽。
傍晚停泊在楚地,明月映照着清澈的淮水。
汴河向东流去,道路在这里似乎走到了尽头,向西回望洛阳,日复一日增添着悲伤。
夜晚听到楚地的歌声,思乡之情几乎要断肠,更何况正值淮南树叶凋零的时节。

注释

孤舟:孤独的小船。
汴河:古代中国的一条重要河流,流经今河南、安徽等地。
去国:离开国都或故乡。
情无已:情感没有止境,指愁绪不断。
晚泊:傍晚时分停船靠岸。
投:到达,投宿。
楚乡: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此处特指楚文化的地区。
明月:明亮的月亮。
清淮:清澈的淮河。
汴河东泻:汴河向东流去。
路穷兹:道路在这里似乎到了尽头,也比喻处境困难或行进受阻。
洛阳:古都之一,位于河南省,常代指国都或故乡。
西顾:向西回望。
日增悲:每天增加的悲伤情绪。
夜闻楚歌:夜晚听到楚地的歌声。
思欲断:思念之情强烈到几乎要断肠。
况值:何况正值。
淮南:淮河以南地区。
木落时:树叶凋零的季节,常指秋天,引申为凄凉的时刻。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离愁别绪的情感氛围,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述,抒发了自己对家乡的怀念和对往事的回忆。

"孤舟汴河水,去国情无已。" 这两句设定了诗人的处境,他独自一人乘坐一只小船在汴河上漂泊,心中充满了离别之苦,这种情感如同汴河的流水,不可断绝。

"晚泊投楚乡,明月清淮里。" 晚上,诗人将要靠岸停歇在楚地的乡间,外面是一轮明亮的月亮照耀着清澈的淮水。这两句展现了一个宁静而又寂寞的夜晚场景。

接下来的 "汴河东泻路穷兹,洛阳西顾日增悲。" 描述了诗人内心的哀愁,汴河向东流淌,道路两旁景物凄凉,令人感到旅途的艰辛与孤独。而当他向西眺望洛阳城时,那种对往昔生活的思念和留恋,每一天都在心头加深,让人不禁感叹时间的流逝和离别的痛苦。

"夜闻楚歌思欲断,况值淮南木落时。" 在夜晚,当诗人听到楚地的歌谣声,他对故乡的情思几乎要断裂。而此刻正值秋天,树木失去了绿意,这种景象让他的心情更加沉重。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深刻表达,展现了诗人孤独漂泊中的哀愁与乡关。

收录诗词(205)

宋之问(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名少连,汉族,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当时掌握实权的是武则天,富有才学的深得赏识,被召入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参军,永隆元年(681),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任学士。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 字:延清
  • 籍贯:汾州(今山西汾阳市)
  • 生卒年:约656 — 约712

相关古诗词

别之望后独宿蓝田山庄

鹡鸰有旧曲,调苦不成歌。

自叹兄弟少,常嗟离别多。

尔寻北京路,予卧南山阿。

泉晚更幽咽,云秋尚嵯峨。

药栏听蝉噪,书幌见禽过。

愁至愿甘寝,其如乡梦何。

形式: 古风 押[歌]韵

花烛行

帝城九门乘夜开,仙车百两自天来。

列火东归暗行月,浮桥西渡响奔雷。

龙楼锦障连连出,遥望梁台如昼日。

梁台花烛见天人,平阳宾从绮罗春。

共迎织女归春幄,俱送常娥下月轮。

常娥月中君未见,红粉盈盈隔团扇。

玉樽交引合欢杯,珠履共蹋鸳鸯荐。

漏尽更深斗欲斜,可怜金翠满庭花。

庭花灼灼歌秾李,此夕天孙嫁王子。

结缡初出望园中,和鸣已入秦筲里。

同心合带两相依,明日双朝入此微。

共待洛城分曙色,更看天下凤凰飞。

形式: 古风

陆浑水亭

昔予登兹楼,感爱川岳奇。

别来虽云远,夜梦常在斯。

更以沈痼日,归卧南山陲。

弊庐不可见,云林相蔽亏。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陆浑南桃花汤

氛氲桃花汤,去都三百里。

远峰益稠沓,具物尽奇诡。

借问采药人,冥奥从此始。

汨吾尚清净,荤血久誓止。

览彼□□鲜,自谓形骸滓。

重敦永劫愿,无负神泉水。

坐驰意屡惬,身践心益死。

长妹梵筵众,拙妻道门子。

提携游二山,岁暮此已矣。

形式: 古风 押[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