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董嗣杲所作的《理公岩》,主要描绘了理公岩的历史传承和文化意义。首句“西来识得此云根”,表达了对理公岩来历的追溯,仿佛能追溯到遥远的西方,这里的“云根”象征着岩体的根基或佛教的根源。接下来,“终此云根护法门”强调了理公岩在守护佛法上的重要地位。
“由晋尚传斯语在”暗示了理公岩自晋代以来就流传着某种佛法或故事,具有悠久的历史。诗人感慨“到今休想旧岩存”,提醒人们时光荏苒,古老的岩体已经难以寻觅其原貌。
“天开教观香灯盛”描绘了理公岩作为宗教场所的热闹景象,香火鼎盛,信徒虔诚。而“人仰胡僧相貌尊”则通过人们的敬仰,赞美了胡僧(可能指外来高僧)的威仪和智慧。
最后两句“行果芟教荆棘尽,分明只手破沉昏”寓意深刻,意为理公岩的教化之力如同清除荆棘,使人们从迷惑中觉醒,展现出佛法的威力和智慧。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理公岩为载体,既赞美了其历史底蕴,又揭示了佛法的教化作用,体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佛法的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