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张诩所作的《都门送兄子高二首》中的第一首,表达了诗人对兄长离别的不舍与深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展现了深厚的兄弟之情。
首句“怜兄独归去”,直接点明了主题——送别兄长。一个“怜”字,流露出诗人对兄长独自离去的怜惜之情,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接下来,“花柳禁城春”描绘了一幅京城春日繁华、生机勃勃的景象,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出离别时的伤感氛围。
“此日难为别,东风忽趁人”两句,进一步深化了离别的不舍。诗人感叹这一天的分别难以承受,东风似乎也感受到了这份离愁,不自觉地追赶着行人,仿佛在催促或陪伴着兄长前行。这种拟人化的手法,使得自然界的风也带上了情感色彩,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天地虽为客,江湖亦采蘋”两句,诗人将自己和兄长的关系比作漂泊于天地间的游子,即使身处江湖,也要像采蘋一样,寻找生活的希望与寄托。这里既有对兄长未来生活的关切,也有对自己人生道路的思考,体现了诗人深沉的人生哲思。
最后,“脊令沙际急,目断一沾巾”以“脊令”(即鹡鸰鸟)比喻兄长,表达了诗人对兄长急切离去的担忧和不舍。诗人目送兄长的身影渐行渐远,直至视线尽头,不禁泪湿衣襟。这一细节生动地刻画了离别时的凄凉与深情,令人动容。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巧妙的意象运用,展现了诗人对兄长离别的复杂心情,以及对亲情的深刻感悟,是一首感人至深的送别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