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瞻和陶渊明杂诗十一首(其九)

五年寓黄阁,盛服朝玄端。

愧无昔人姿,谬作奇章迁。

还从九渊底,回望百尺巅。

身世俱一梦,往来适三餐。

天公本无心,谁为此由缘。

从今罢述作,尽付逍遥篇。

形式: 古风

翻译

我在黄阁寓居了五年,穿着华丽的服装去朝见玄端。
深感自己没有古人那样的风姿,却误入歧途写下奇异的诗篇。
我回到深渊的底部,回头仰望那百尺高峰。
人生和世事都如同一场梦,每日只是为三餐忙碌。
天地自然并无偏心,是谁安排了这一切因缘。
从今以后不再著述,只把闲暇时光写入逍遥篇章。

注释

五年:五年时间。
寓:居住。
黄阁:古代官署名。
盛服:华丽的服装。
朝:朝见。
玄端:道教中的重要人物或概念。
昔人:古人。
姿:风姿。
谬:错误。
奇章:奇异的诗篇。
迁:变迁,这里指误入歧途。
九渊:深渊。
百尺巅:百尺高峰。
身世:人生和世事。
一梦:一场梦。
天公:天地自然。
无心:无偏心。
由缘:因缘。
罢述作:停止著述。
尽付:全部投入。
逍遥篇:逍遥自在的篇章。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作品,他以和苏轼的风格,表达了对陶渊明隐逸生活的理解和感悟。诗中,诗人回顾了自己在官场五年的经历,穿着华丽的官服去朝见,但内心感到惭愧,因为觉得自己没有古人那样的才情和品格,却误入仕途,犹如攀登陡峭的山峰。他反思人生,认为身世如梦,每日仅满足于基本的饮食,意识到自然界的运行并无偏私,人的际遇纯属偶然。

诗人决定从此停止过多的写作,将心思转向逍遥自在的生活,寄托在无拘无束的诗篇之中。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体现了苏辙对官场与隐逸生活的权衡,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和子瞻和陶渊明杂诗十一首(其八)

大道如衣食,六经所耕桑。

家传易春秋,未易相秕糠。

久种终不穫,岁晚嗟无粮。

念此坐叹息,追飞及颓阳。

天公亦假我,书成麟未伤。

可怜陆忠州,空集千首方。

何如学袁盎,日把无可觞。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和子瞻和陶渊明杂诗十一首(其七)

舜以五音言,二雅良褊迫。

变风犹井牧,驱人遂阡陌。

周馀几崩坏,况经甫与白。

崎岖收狂澜,还付滥觞窄。

蒙庄泾渭杂,恐有郭象客。

壁藏待知者,金石闻旧宅。

形式: 古风 押[陌]韵

和子瞻和陶渊明杂诗十一首(其六)

尝闻左师言,少子古所喜。

二儿从两父,服辱了百事。

佳子何关人,自怪馀此意。

看书时独笑,屡与古人值。

他年会六子,道眼谁最驶。

衣钵傥可传,田园不须置。

形式: 古风

和子瞻和陶渊明杂诗十一首(其五)

幽忧如蛰虫,雷雨惊奋豫。

无根不萌动,有翼皆鶱翥。

嗟我独枯槁,无来孰为去。

念兄当北迁,海阔煎百虑。

往来七年间,信矣梦幻如。

从今便筑室,占籍无所住。

四方无不可,莫住生灭处。

纵浪大化中,何喜复何惧。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