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常妙还永嘉

杖策辞江寺,秋途谁与偕。

霜风侵布衲,草露湿芒鞋。

收钵无馀事,还乡非俗怀。

金刚真有力,魔避不须排。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佳]韵

翻译

拄着拐杖离开江边的寺庙,秋天的路上我将与谁同行。
寒霜侵袭着布衣,草地上的露水打湿了草鞋。
收拾好行囊没有多余的事,返回故乡并非世俗的想法。
金刚的力量真实强大,恶魔避开无需驱赶。

注释

杖策:拐杖。
辞:离开。
江寺:江边的寺庙。
秋途:秋天的道路。
谁与偕:与谁同行。
霜风:寒霜之风。
布衲:布衣。
芒鞋:草鞋。
收钵:收拾行囊。
俗怀:世俗的想法。
金刚:佛教中的象征力量。
魔:恶魔。
排:驱赶。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准备离开江边寺庙,返回故乡的场景。诗人通过对自然环境和僧人的心境的刻画,表现了对僧人离去的不舍以及对其坚定信念的赞赏。

"杖策辞江寺,秋途谁与偕"两句,设定了僧人告别寺庙、踏上归乡道路的情景。杖策是行走时的辅助工具,辞别了那座位于江边的庙宇,而秋天的旅途显得尤为寂寞,似乎没有同伴与之同行。

"霜风侵布衲,草露湿芒鞋"写出了早秋的清晨,微冷的霜风透过僧人的粗布衣服,同时脚下的芒鞋也被夜里的草露所沾湿。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僧人踏上归途时所面临的自然环境和个人感受。

"收钵无馀事,還乡非俗怀"表达了僧人的心境。收拾起钵(乞食用的碗)意味着他完成了在外的修行,而“无馀事”则显示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心态。"还乡非俗怀"则暗示着僧人返回家乡时的心情,不再是普通的思乡之情,而是一种更为深远和超然的精神追求。

最后两句"金刚真有力,魔避不须排"中,“金刚”常用来比喻坚固无敌的事物,这里象征着僧人的信念坚定如同金刚。"魔避不须排"则表明了即使面对诱惑和挑战,他的信仰也能自如地抵御,不需要刻意排斥。

整首诗通过对僧人离别场景的细腻描写,以及对其坚定信念的赞扬,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返璞归真的禅意。

收录诗词(483)

毛滂(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北宋词人。生于“天下文宗儒师”世家。父维瞻、伯维藩、叔维甫皆为进士。他自幼酷爱诗文词赋,北宋元丰二年(1079),与西安(今浙江衢州)赵英结为伉俪。诗词被时人评为“豪放恣肆”,“自成一家”。元祐四年(1089)所作《惜分飞·富阳僧舍代作别语》小词结尾“今夜山深处,断魂分付潮回去”,南宋周辉认为含蓄情醇“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有《东堂集》十卷和《东堂词》一卷传世

  • 字:泽民
  • 籍贯:衢州江山石门(今浙江衢州)
  • 生卒年:1056——?约1124

相关古诗词

重来

出门聊作书生咏,倚马犹能梁父吟。

汾水宁无注书地,秦关已老弃繻心。

重来樵钓深相识,未遍湖山拟细寻。

白眼何劳预人事,但知要得酒船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闻诸君不裹粮游山暮归清坐静林僧居相与乐以忘饥仆老病独在见遗辱君瑞示诗盛道僧居梅竹之赏辄次韵奉答

禅房何许最清深,庾岭梅边晋竹林。

饷客好山胜挈榼,遗予病骨任支琴。

应餐秀色咽溪茗,想待暗香来水沉。

何似拍浮从我醉,夜船藉月碧千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徐守生辰

徐卿二子后,吉梦亦罴熊。

骨气本英物,文华今钜翁。

聊因颔燕出,已觉额犀丰。

谁伴岁寒色,冰霜十八公。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晓出响应山过静林道中奉寄琳老

晓色开霜坂,饥乌啄麦畦。

山腰馀雪瘦,天面冷云低。

寒意梅花北,禅心柏子西。

窗前借残月,照我度前溪。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齐]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