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一闻河塞上,非是欲权兵。
首尾诚须畏,膏肓慎勿轻。
多门徒可入,尽室且思行。
莫为无媒者,沧浪不濯缨。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祜的作品,名为《感河上兵》。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是在表达对军事行动的警觉和慎重态度。
“一闻河塞上,非是欲权兵。” 这两句表明,一旦听闻边塞有变,就不能贸然行事,因为这关乎国家安危,不应轻率使用武力。河塞在古代往往是军事要地,因此任何动静都可能关系到国家的安全。
“首尾诚须畏,膏肓慎勿轻。” 这两句强调了对军事行动的敬畏之心和谨慎态度。无论是军队的首领还是末尾,都必须保持警觉,不可有丝毫大意。这里的“膏肓”指的是古代的一种酷刑,形容战争带来的惨烈。
“多门徒可入,尽室且思行。” 这两句则是说,在面对众多可能的战斗时,都应该深思熟虑,不要轻易决定出兵。即使家庭和国家都在等待着战事的结果,也必须谨慎考虑再行动。
“莫为无媒者,沧浪不濯缨。” 最后两句劝诫人们不要成为没有媒介的人,即不要成为战争的引擎或工具。沧浪指的是大河的波涛,不濯缨则是比喻那些不被战争波及的人。
整首诗体现了诗人对于战事的深刻认识和对生命尊严的珍视,同时也反映出唐代社会对于战争后果的担忧。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和平的渴望以及他对国家安全与民众安宁的重视。
不详
诗人。家世显赫,被人称作张公子,有“海内名士”之誉。早年曾寓居姑苏。长庆中,令狐楚表荐之,不报。辟诸侯府,为元稹排挤,遂至淮南寓居,爱丹阳曲阿地,隐居以终。的一生,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以是得名,《全唐诗》收录其349首诗歌
可惜东林寺,空门失所依。
翻经谢灵运,画壁陆探微。
隙地泉声在,荒途马迹稀。
殷勤话僧辈,未敢保儒衣。
白日长多事,清溪偶独寻。
云归秋水阔,月出夜山深。
坐想天涯去,行悲泽畔吟。
东郊故人在,应笑未抽簪。
贾生年尚少,华发近相侵。
不是流光促,因缘别恨深。
怜君成苦调,感我独长吟。
岂料清秋日,星星共映簪。
故人沧海曲,聊复话平生。
喜是狂奴态,羞为老婢声。
宦途终日薄,身事长年轻。
犹赖书千卷,长随一棹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