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山行简梁大官

乘马陟层阜,回首睇山川。

攒峰衔宿雾,叠巘架寒烟。

百重含翠色,一道落飞泉。

香吹分岩桂,鲜云抱石莲。

地偏心易远,致默体逾玄。

得性虚游刃,忘言已弃筌。

弹冠劳巧拙,结绶倦牵缠。

不如从四皓,丘中鸣一弦。

形式: 排律 押[先]韵

翻译

骑马攀登层层山峦,回头眺望壮丽河山。
众多山峰笼罩着夜晚的雾气,重叠的山峦在寒烟中若隐若现。
百座山峦蕴含翠绿之色,一道飞瀑如银线般落下。
山岩间飘散着桂花的香气,鲜亮的云彩环绕着石莲。
身处偏远之地心境更开阔,静默之中体悟更深邃。
心灵得到释放如同刀刃游刃有余,无需言语已忘却束缚。
世事繁杂,弹冠忙碌于权谋,令人疲惫不堪。
厌倦了世俗的牵绊,不如追随隐士四皓,在山中悠然弹琴。

注释

陟:攀登。
回首:回头看。
攒峰:聚集成峰。
宿雾:夜间笼罩的雾气。
致默:静默深思。
弃筌:忘却工具,比喻达到自由自在的境地。
弹冠:古代官场中官员升迁时除去帽子上的尘土,象征官场斗争。
结绶:系上官印的丝带,象征官职。
四皓:汉代四位有名的隐士。
丘中:山丘之中,指隐居之处。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秋日乘马登山的景象与心境。诗人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自己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心态。

"攒峰衔宿雾,叠巘架寒烟"一句中,"攒峰"形容山势的连绵起伏,而"衔宿雾"则是对山间晨雾的生动描绘。"叠巘"表达了层峦叠嶂之意,与"架寒烟"相呼应,共同营造出一幅秋日山谷朦胧迷离的画面。

"百重含翠色,一道落飞泉"中,“百重”强调山势的深远,而“含翠色”则暗示了山间林木的葱郁。"一道落飞泉"描绘了一股清泉自高处泻下,形成一条小溪流淌的情景。

"香吹分岩桂,鲜云抱石莲"两句通过对岩桂和石莲的描述,传达了秋天特有的自然之美。"香吹"暗示着桂花飘香,而"鲜云"则是对山间云雾中蕴含清新气息的描绘。

"地偏心易远,致默体逾玄"一句中,“地偏”意指诗人所处之地偏僻,"心易远"表达了诗人的心境随着自然景物而升华。"致默"意味着内心的宁静,而“体逾玄”则是对超脱世俗、达到哲学层次思考的生动写实。

"得性虚游刃,忘言已弃筌"两句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然真性和自由自在的心境。"得性"指的是达到与自然合一的境界,而“虚游刃”则是对心灵超越物质束缚的比喻。"忘言"意味着超脱语言文字的限制,而“弃筌”则象征着放弃世俗的羁绊。

"弹冠劳巧拙,结绶倦牵缠"这两句通过对装饰和束缚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于名利、物欲的厌倦。"弹冠"指的是脱掉华丽但繁复的冠冕,而“劳巧拙”则是对过分追求外在装饰之苦恼的写照。“结绶”形容束缚,"倦牵缠"则表达了对这种束缚的疲惫感。

最后两句"不如从四皓,丘中鸣一弦"通过隐喻的手法,表达诗人想要摆脱尘世纷扰,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自由。"不如"暗示着诗人的选择,而“从四皓”指的是效仿古代高士清高脱俗的生活方式。"丘中鸣一弦"则是对隐居山林、弹奏琴弦以寄托心情的生动描绘。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和内心世界的深刻抒发,展现了诗人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美好愿望。

收录诗词(129)

骆宾王(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婺州义乌人(今浙江义乌)。唐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高宗永徽中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次年遇赦,调露二年除临海丞,不得志,辞官。有集。于武则天光宅元年,为起兵扬州反武则天的徐敬业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敬业败,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杀,或云为僧

  • 生卒年:约619—约687年

相关古诗词

送吴七游蜀

日观分齐壤,星桥接蜀门。

桃花嘶别路,竹叶泻离樽。

夏老兰犹茂,秋深柳尚繁。

雾销山望迥,风高野听喧。

劳歌徒欲奏,赠别竟无言。

唯有当秋月,空照野人园。

形式: 排律 押[元]韵

夏日夜忆张二

伏枕忧思深,拥膝独长吟。

烹鲤无尺素,筌鱼劳寸心。

疏麻空有折,芳桂湛无斟。

广庭含夕气,闲宇澹虚阴。

织虫垂夜砌,惊鸟栖暝林。

欢娱百年促,羁病一生侵。

讵堪孤月夜,流水入鸣琴。

形式: 排律 押[侵]韵

浮槎

昔负千寻质,高临九仞峰。

真心凌晚桂,劲节掩寒松。

忽值风飙折,坐为波浪冲。

摧残空有恨,拥肿遂无庸。

渤海三千里,泥沙几万重。

似舟飘不定,如梗泛何从。

仙客终难托,良工岂易逢。

徒怀万乘器,谁为一先容。

形式: 排律 押[冬]韵

海曲书情

薄游倦千里,劳生负百年。

未能槎上汉,讵肯剑游燕。

白云照春海,青山横曙天。

江涛让双璧,渭水掷三钱。

坐惜风光晚,长歌独块然。

形式: 排律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