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伤逝》是清代诗人李宪噩所作,以深沉哀婉的情感描绘了亲人离世后,生者内心的痛苦与不舍。
开篇“私心常恻恻,家人亦皇皇”,诗人以“私心”和“家人”的惶恐不安,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怀念和哀痛。接着,“临晨惨将别,镫烛俨华妆”,通过清晨的离别场景,营造出一种庄重而悲凉的氛围,仿佛是在为逝者举行最后的仪式。随后,“斯须不可留,奄忽掩辉光”,生动地描绘了生命的短暂与不可逆转,以及逝去的瞬间带来的强烈冲击感。
“余事勤槥椟,僮御尚匆忙”,描述了丧葬过程中的忙碌与秩序,同时也暗示了生者在面对死亡时的无力与混乱。接下来,“独无可究理,起坐但彷徨”,表达了诗人面对无法解释的生死之谜时的迷茫与无助,以及内心的挣扎与徘徊。
“午景照正中,始觉夏日长”,午后的阳光让诗人意识到时间的流逝,夏日似乎变得格外漫长,象征着对逝去时光的无尽怀念。紧接着,“恍恍疑有凭,惊风自飘扬”,诗人似乎在虚幻中寻找慰藉,但现实的残酷又让他感到惊惧与无助。
“出入安所习,触目成悲伤”,无论是日常的行动还是眼前的景象,都让诗人感到悲伤与痛苦,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成了对逝者的思念。最后,“洞房遽已静,素帷夕复张”,夜晚的寂静与白日的喧嚣形成对比,进一步强调了失去亲人的孤独与哀愁。
“幼子初学语,呕哑在我旁”,诗人通过描写幼子的天真与无知,反衬出自己作为父亲的哀痛与无奈。最后,“抚此平生欢,弥用摧中肠”,诗人回忆与逝者共度的美好时光,这份回忆却成为了内心深处难以承受的痛苦。
整首诗以细腻的情感描绘了亲人离世后生者内心的复杂情绪,从离别的痛苦到丧葬的忙碌,再到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与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展现了深刻的人性关怀与对生死问题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