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二十一日病后,述古邀往城外寻春

屋上山禽苦唤人,槛前冰沼忽生鳞。

老来厌伴红裙醉,病起空惊白发新。

卧听使君鸣鼓角,试呼稚子整冠巾。

曲栏幽榭终寒窘,一看郊原浩荡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屋檐上的山鸟苦苦呼唤着人,栏杆前的冰池突然生出鱼鳞般的纹路。
年老后我已厌倦与红裙女子共饮,病愈后惊觉头上白发又添新。
躺着聆听太守的鼓角声,试着叫唤孩子整理好衣帽。
弯曲的栏杆和幽静的水榭终究抵挡不住严寒,一望郊外原野已是春意盎然。

注释

屋上:屋顶。
山禽:山中的鸟儿。
苦唤:大声呼唤。
槛前:栏杆前。
冰沼:结冰的池塘。
忽生鳞:突然出现像鱼鳞的纹理。
老来:年老时。
红裙:穿红色裙子的女子。
醉:饮酒。
病起:病愈后。
白发新:新添的白发。
卧听:躺着听。
使君:古代对太守的尊称。
鸣鼓角:敲击鼓和号角。
稚子:小孩子。
整冠巾:整理帽子和头巾。
曲栏幽榭:弯曲的栏杆和幽静的亭榭。
寒窘:寒冷而局促。
郊原:郊外的平原。
浩荡春:广阔的春天景色。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在正月二十一日病愈之后的所见所感。开篇"屋上山禽苦唤人,槛前冰沼忽生鳞"两句,通过屋顶上的鸟儿悲鸣和栏杆前的冰面突然长出鳞片来形象地表达了冬日的萧瑟与寒冷。

接着,诗人写道"老来厌伴红裙醉,病起空惊白发新",抒发了年华易逝、健康宝贵的感慨。这里的"老来厌伴红裙醉"可能是指年轻时与美女共饮而今已不再,"病起空惊白发新"则是对自己病愈后发现头发更加花白的惊讶。

下片"卧听使君鸣鼓角,试呼稚子整冠巾"显示了诗人卧床听闻外面官府仪仗的声音,同时也在唤醒年幼的孩子,让他们整理好衣帽。这些细节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关注和对未来的一种期许。

最后,"曲栏幽榭终寒窘,一看郊原浩荡春"则是诗人从室内走向室外,从寒冷转向温暖的视角转换。这里的"曲栏幽榭终寒窘"描绘了室内环境,而"一看郊原浩荡春"则展现了诗人眼中大自然由冬转春的壮丽景象。

整首诗通过对比手法,将室内的萧瑟与病痛与室外的生机与希望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力与自然更新的赞美。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有以官法酒见饷者,因用前韵,求述古为移厨饮湖上

喜逢门外白衣人,欲脍湖中赤玉鳞。

游舫已妆吴榜稳,舞衫初试越罗新。

欲将渔钓追黄帽,未要靴刀抹绛巾。

芳意十分强半在,为君先踏水边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阳]韵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往富阳新城,李节推先行三日,留风水洞见待

春山磔磔鸣春禽,此间不可无我吟。

路长漫漫傍江浦,此间不可无君语。

金鲫池边不见君,追君直过定山村。

路人皆言君未远,骑马少年清且婉。

风岩水穴旧闻名,只隔山溪夜不行。

溪桥晓溜浮梅萼,知君系马岩花落。

出城三日尚逶迟,妻孥怪骂归何时。

世上小儿誇疾走,如君相待今安有。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