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
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这是一首描绘江边景色与行舟生活的诗句,出自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过沙头三首》中的第二首。诗中通过对比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魅力。
"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画面,诗人经过了沙头,眼前呈现的是逐渐出现的村落、开阔的江面和舒适的天气。这不仅是对景色的描述,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平和与喜悦。
"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这两句则转向了江上的生活,暗潮来临时,却没有人能理解这自然界中微妙的变化,只有那些熟悉水性、操舟的人——篙师(掌握船只行进的工匠),才能辨识出水中的秘密。这里通过对比,强调了篙师对于江水的深刻了解,同时也映衬出了诗人对这些默默工作者的尊重和欣赏。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江景画面,并且蕴含着诗人对自然、对劳动者智慧的赞美。
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非烟非雨淡濛濛,深闭窗扉护晚风。
船外山光帘里翠,岸头花影镜中红。
仰望苍岩高更深,岩中佳处著禅林。
琼泉万仞峰头落,一滴泉声一醒心。
山穷喜见一平川,不似林中不识天。
只出此山灾便散,何须更问小行年。
为怜上轿齧人肩,下轿行来脚底穿。
客子心心愁欲暮,碧云偏作半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