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纳凉

天地空无半点尘,翛然池馆浸虚明。

几更今古月常在,一片襟怀水共清。

风定波摇晴树影,鱼翻露泻翠荷声。

炎凉圆缺须臾事,我独于斯感世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天地间空无一尘,池馆沉浸在清澈的虚无之中。
无论古今,月亮始终如一,我的心境与清水一般清明。
微风吹过,晴朗的树影在水中摇曳,鱼儿跃出水面,荷叶上露珠滴落,发出翠绿的声音。
世间万物的冷暖兴衰都是瞬间之事,唯独我在此处,感受着世间的百态人情。

注释

空无半点尘:形容环境非常洁净,没有丝毫尘埃。
翛然:自由自在的样子,此处形容心境舒畅。
襟怀:指心情、胸怀。
炎凉圆缺:比喻世事的变迁,如同月亮的盈亏。
感世情:感慨世间的冷暖人情。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月夜场景,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了世间的万象和自己的情怀。"天地空无半点尘"一句,以清新淡雅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无尘的画面,使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洁净无瑕的世界之中。

接下来的"翛然池馆浸虚明",则通过水面的反射,将月光、星辉融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意境。池馆之中,一切都变得神秘而又清晰,仿佛时间也在此刻凝固。

"几更今古月常在"这一句,则是诗人对恒久不变的月亮的赞美。在这个夜晚,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月亮始终如一,它见证了世间万事万物的变化,而自身却依旧如故。这种超越时空的永恒性,引发了诗人对于时间和生命本质的深刻感悟。

"一片襟怀水共清"则是诗人情感的流露。他将自己的心境比喻为清澈见底的水面,每一个波动都与这宁静的夜晚相呼应。这里,水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映射。

"风定波摇晴树影"中,诗人细腻地描绘了微风吹拂下池面轻轻波动的情景,而那些清晰可见的树影,则在静谧的夜晚显得更加深邃。自然界的这种宁静与生机并存,更增添了一份生命力的诗意。

"鱼翻露泻翠荷声"一句,通过鱼儿跃出水面的动态和荷叶间露珠滚落的声音,捕捉到了夜晚生物世界的细微声音。这些自然之声,不仅丰富了画面,更在视觉以外,唤起听觉上的共鸣。

"炎凉圆缺须臾事"中,诗人提到天气变化和月亮盈亏,这些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诗人的感慨,则是对这些自然规律的顺应与适时的体悟。

最后,"我独于斯感世情"一句,表达了诗人在这样的夜晚,与万物共鸣的孤独感受。他不仅仅是在欣赏大自然,更是在通过这种宁静的对话,去触摸和理解人类的情感与宇宙的联系。

这首诗以其深远的意境、细腻的描绘和哲思的深度,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生命价值以及时间永恒性的深刻领悟。

收录诗词(205)

于石(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水亭小集

亭俯一泓碧,倚栏思濯缨。

游鱼惊扇影,幽鸟避歌声。

云断远山出,林疏落日明。

竹风如有意,为我扫棋枰。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水亭夜坐

水光涵月浸虚窗,醉倚栏干午夜凉。

蛙一两声隔篱落,萤三四点过池塘。

风摇松影蛟龙活,露泻荷盘翡翠香。

俯仰不知天地阔,悠然长啸据胡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半山亭

万叠岚光冷滴衣,清泉白石锁烟扉。

半山落日樵相语,一径寒松僧独归。

叶堕误惊幽鸟去,林空不碍断云飞。

层崖峭壁疑无路,忽有钟声出翠微。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归兴

归欤高枕寄林泉,安用悲歌行路难。

君子患无真气节,世人空笑旧衣冠。

雪深处士梅花屋,月冷先生苜蓿盘。

谁谓家贫无一物,床头三尺剑光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