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一百二十首(其八十二)

佛病与祖病,众生心上疑。

情尘一念脱,消散如风吹。

试问诸病源,起灭从何依。

来从何所来,去向何所归。

若能直下见,苦痛无毫釐。

不见维摩老,文殊问疾时。

聚头说药方,失却狮子儿。

形式: 偈颂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怀深创作的《偈一百二十首》中的第八十二首。诗中以问答的形式探讨了佛教中的生死轮回、疾病根源以及解脱之道。

首句“佛病与祖病,众生心上疑”提出问题,指出佛祖所面临的疾病与痛苦,以及这些疾病在众生心中的疑惑。接着,“情尘一念脱,消散如风吹”表达了通过去除情感的尘埃,心灵得以解脱,如同风吹过不留痕迹。诗人进一步追问:“试问诸病源,起灭从何依?”引导读者思考疾病和痛苦的根源,以及它们是如何产生和消失的。

“来从何所来,去向何所归”则将思考引向生命的起源与终点,暗示生命的过程充满了未知。最后,“若能直下见,苦痛无毫釐”强调了直接洞察真相的重要性,认为一旦理解了生命的本质,痛苦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不见维摩老,文殊问疾时”引用了佛教经典中的故事,维摩诘居士年老体衰,文殊菩萨前来探望并询问他的病情。然而,诗人在此处巧妙地反问,是否真正理解了维摩诘的智慧,是否只是关注表面的疾病而忽略了更深层次的真理。

“聚头说药方,失却狮子儿”则以形象的语言告诫人们,过分专注于外在的解决方法(如药物治疗),往往会忽视内在的根本问题。这里“狮子儿”可能象征着内在的智慧或力量,提醒人们在面对疾病和痛苦时,应寻求内心的觉醒和解脱,而非仅仅依赖外在的手段。

整首诗通过一系列的设问和比喻,深刻地探讨了佛教哲学的核心议题——如何通过内心觉悟来超越生死轮回的束缚,达到解脱的状态。

收录诗词(598)

释怀深(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七七~一一三二),俗姓夏。年十四祝发受戒。公四年,访道方外。徽宗崇宁初,往嘉禾依净照于资圣寺悟法。政和初,出住仪真资福寺。三年(一一一三),先后居镇江府焦山寺、真州长芦寺。七年,居建康府蒋山寺。钦宗靖康间住灵岩尧峰院(《中吴纪闻》卷六)。高宗绍兴二年卒,年五十六。为青原下十三世,长芦崇信禅师法嗣。事见《慈受怀深禅师广录》,《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六有传

  • 号:慈受
  • 籍贯:寿春六安(今属安徽)

相关古诗词

偈一百二十首(其八十三)

得者长生,服之不死。神农不知名,耆婆无处讨。

破除佛祖病,扫荡无明烦恼。

物物头头不覆藏,灵光洞耀何人晓。

形式: 偈颂

偈一百二十首(其八十四)

过去事如梦,了然无罅缝。

要当做梦时,便作觉时用。

未来事如电,有无不可见。

莫将希望心,昧却娘生面。

见在事如云,目前仿佛有。

安得东南风,吹散西山口。

形式: 偈颂

偈一百二十首(其八十五)

十年做长老,今年闹吵吵。

思量世间事,佛也不可晓。

昨日买个卦,卜道来年好。

财帛星入门,虚耗鬼去了。

知事与头首,各著些孔窍。

盛点两瓯茶,多陪一面笑。

大家说些快活禅,免教拄杖生烦恼。

形式: 偈颂

偈一百二十首(其八十六)

大悲时时降生,诸佛头头无间。

者里裂破面门,荐取通身手眼。

形式: 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