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张孝祥所作的《应庵退席蒋山来寄昭亭万寿三请不得已而去辄赠长句兼简苏州内翰尚书》的第二首。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仕途的感慨。
首联“不寄音书又隔年,因师问讯玉堂仙”,诗人感叹自己与友人久未通信,只能通过师长询问友人的近况。这里“玉堂仙”借指友人,形象地描绘了友人的高洁和超凡脱俗。
颔联“碧油早觉儒为贵,青海应无箭可传”,诗人以“碧油”比喻友人的学问和地位,认为儒学之士早被世人尊崇;“青海应无箭可传”则暗含对友人才华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可能遭遇的仕途不顺的关切。
颈联“忆昔丝纶催唤仗,何时沙路听鸣鞭”,回忆过去友人被朝廷召唤入朝的情景,期待着友人再次策马扬鞭,踏上仕途之路。
尾联“生涯落寞公知否,准拟松江受一廛”,诗人自述自己的生活境遇,表达了对友人生活的关心,同时也透露出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希望友人能像自己一样,在松江畔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友人的深切关怀,也蕴含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反思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