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湖南孙漕四首(其三)

湘俗湘人百不忧,口无异论只歌讴。

皆言此日孙夫子,还是当年郭细侯。

不信民情容易得,可能仁闻镇长流。

而今九郡皆膏泽,看取黄云万顷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翻译

湖南风俗人们无忧无虑,口中没有异议只有歌唱。
大家都说今日的孙先生,仍是当年的郭细侯那样的人物。
他们不相信百姓的情感那么容易满足,仁德的名声能否长久流传。
如今九个郡都沐浴在恩泽中,期待着丰收的秋天带来万顷金黄的稻田。

注释

湘俗:湖南的风俗习惯。
湘人:湖南人。
百不忧:毫无忧虑。
口无异论:没有不同意见。
只歌讴:只有歌唱赞美。
孙夫子:指有威望的人物,可能是以孙中山或类似人物为原型。
郭细侯:可能是一个历史上有仁德声誉的人物。
民情:百姓的情感和意愿。
容易得:轻易就能满足。
仁闻:仁德的名声。
镇长流:长久流传。
九郡:泛指多个地区。
膏泽:恩惠和滋润。
黄云:比喻丰收的稻谷。
万顷秋:广阔的秋天,象征丰收。

鉴赏

这首宋代诗人廖行之的《上湖南孙漕四首(其三)》描绘了湘地人民的生活态度和对地方官员的期待。首句“湘俗湘人百不忧,口无异论只歌讴”展现了湖南百姓的淳朴和乐观,他们少有异议,多以歌声表达生活之情。接下来,“皆言此日孙夫子,还是当年郭细侯”将现任官员孙漕比作古代贤良郭细侯,表达了对孙漕施政有如古代明君的期许。

“不信民情容易得,可能仁闻镇长流”两句,诗人强调真正的治理并非易事,需要深入了解民间疾苦,孙漕的仁德声誉能否长久流传是关键。最后,“而今九郡皆膏泽,看取黄云万顷秋”以丰收的景象比喻孙漕的政绩,期待他在任期内能给湖南带来丰饶与安宁。

整体来看,这首诗赞美了湖南人民的淳朴,寄予了对孙漕清廉有为、造福一方的厚望,语言质朴,意境深远。

收录诗词(451)

廖行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进士,调岳州巴陵尉。未数月,以母老归养。告满,改授潭州宁乡主簿,未赴而卒,时淳熙十六年。品行端正,留心经济之学。遗著由其子谦编为《省斋文集》十卷,已佚

  • 字:天民
  • 号:省斋
  • 籍贯:南宋衡州(今湖南省衡阳市)
  • 生卒年:1137~1189

相关古诗词

上湖南孙漕四首(其二)

湘水湘江衮衮流,南连五岭北荆州。

造船行粟无遗算,自叶流根皆运筹。

国计已多刘晏策,民情滋欲寇恂留。

善刀莫起庖丁念,何止恢恢十二牛。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上湖南孙漕四首(其一)

湘郡湘城四十馀,赋租无爽岁无虚。

三年自是澄清泽,一吏何能抚字书。

底事古人勤劝课,由来国计在阎闾。

南阳谁守蒲谁宰,更赖褰帏使者车。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中秋日简同盟诸公

风囊啸谷猎尘衫,雨鬣行天驾玉骖。

一洗蛮烟浑逐北,全提商令似征南。

佳时不负中秋约,双桂能同一夜谈。

我亦兰陔奉馨膳,与君欢事喜相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覃]韵

丰城舟中

踏遍江湖路几千,买舟因得憩江天。

不嫌烟水牵离恨,要狎沙鸥伴醉眠。

南浦春深波涨岸,长芦风寝浪平川。

生涯喜近长年老,夜半挐音月满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