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斋疏陋每焚香旁舍闻之而斋中不甚觉盖香随风以流也为四十言

闻时清透骨,聚处细成緺。

灰厚火得所,山深风奈何。

四窗都纸破,比舍得香多。

利彼与自利,吾心宁有他。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

翻译

听到时清新透彻心底,聚集时细密如緺带般紧密。
灰烬虽厚,火势得以控制,深山中的风又能如何呢。
四面窗户都被纸破损,比起物质,我更珍视香气的赠予。
既利人又利己,我的内心怎能有其他想法。

注释

闻:听见,感知。
清透骨:形容清新直达心底。
緺:古代丝织品,这里比喻紧密。
灰厚:灰烬堆积,象征经历或困难。
比舍:舍弃,对比。
利彼与自利:既利于他人也利于自己。
吾心:我的内心。
宁有他:怎能有其他(想法)。

鉴赏

这首宋诗《山斋疏陋每焚香》由郑刚中所作,描绘了山斋简朴的生活情景。诗人通过描述焚烧的香烟,展现了其环境的清雅和宁静。"闻时清透骨",形象地写出香气穿透力强,沁人心脾;"聚处细成緺",则暗示香烟袅袅上升,如同丝线般细腻缠绕。香烟在山间飘散,即使邻舍能闻到,斋内却感受不明显,这是因为"灰厚火得所,山深风奈何",香烟随着风势在山林间自由流动。

"四窗都纸破",说明诗人生活的简朴,窗户虽破旧,但并未影响他对香的珍视;"比舍得香多",则表达了诗人对精神享受的重视程度超过了物质条件。最后两句"利彼与自利,吾心宁有他",揭示了诗人内心的豁达,他认为焚香不仅为自己带来心灵的宁静,也使他人受益,这种行为体现了对他人的关爱和无私。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香为媒介,寓含了诗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考。

收录诗词(678)

郑刚中(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抗金名臣。生于宋哲宗元祐三年,卒于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年六十七岁。登绍兴进士甲科。累官四川宣抚副使,治蜀颇有方略,威震境内。初刚中尝为秦桧所荐;后桧怒其在蜀专擅,罢责桂阳军居住。再责濠州团练副使,复州安置;再徙封州卒。桧死,追谥忠愍。刚中著有北山集(一名腹笑编)三十卷,《四库总目》又有周易窥余、经史专音等,并传于世

  • 字:亨仲
  • 籍贯: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
  • 生卒年:1088年—1154年

相关古诗词

己酉正月大风寒米价腾踊菜色之民皇皇于道感而作是诗

昏昏日影有还无,谩诞春风势力粗。

品物固知春用意,细民其奈米如珠。

未相秦越尝忧国,不再皋夔愧服儒。

骨髓有奇深自负,缄封无路荐区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予嗜茶而封州难得有一种如下等修仁殊苦涩而日进两杯

一瓢方此寄天涯,用巧居贫拙有加。

晚食正为颜斶饭,空肠却嗜玉川茶。

长髯乱磨轻于土,短尾浓煎不见花。

撑拄可堪书卷少,空教癯瘁发生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五更醉卧

独坐前轩引破觥,满床书卷任纵横。

明蟾自可当灯烛,修竹便为佳友生。

眩眼添花知轻醉,小窗攲枕梦春耕。

日高推被还思起,听得厨头有菜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元旦二首(其二)

正月烧灯夜,封川转觉幽。

十分凭月色,数点照城头。

俗习那知陋,安陵谅不愁。

家家松火畔,舂米未曾休。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