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中秋时节云层低垂,月色暗淡,而到了既望之时,月亮却显得格外明亮,照亮了三千界的景象。诗人想象着这轮明月应能感动八万仙人,其光芒甚至可能接近于在种榆树的神话故事中的神迹。月如飞镜般高悬,其形态庄严而清晰。然而,诗人在面对如此美景时,却因多病而无法举杯畅饮,心中涌起的清愁仿佛与去年相似。
此诗通过对比中秋与既望的不同月色,以及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感受和对自身境遇的深刻反思。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云物惨”、“月华鲜”、“种榆”、“飞镜”等,不仅描绘了月色的变化,也隐喻了人生的起伏和内心的波动。同时,诗人在面对美景时的“多病”和“清愁”,则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状态的感慨和对现实处境的无奈。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深远,体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和对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