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名为《悲台城》,是明代诗人黄淳耀所作。诗中描绘了台城的衰败景象,以及历史变迁带来的深沉感慨。
首句“王鸾嘤嘤夹路守”,以王鸾的啼鸣象征着台城的荒凉与寂寞,仿佛它在诉说着过往的繁华与现在的凄凉。接着,“帝在讲堂僧众走”一句,通过对比皇帝与僧人的行动,暗示了权力更迭和信仰的转变,反映了历史的无情与世事的沧桑。
“千缗足陌赎不回,幅幅诏书称顿首”,这两句表达了对台城昔日荣华的追忆与对现实破败的无奈。即使付出巨大的代价也无法挽回过去的辉煌,诏书虽多,却无法改变现状,透露出深深的无力感。
“石头城北火酣酣,岁在丙寅八十三”,描述了台城北面的火光熊熊燃烧,时间已经到了丙寅年,八十三年过去了,岁月流转,台城依旧荒废。这里通过时间的流逝,强调了台城衰败的长久性和不可逆转性。
“内科罢供春殿闭,莺飞草长愁江南”,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台城的荒芜景象。春天的宫殿大门紧闭,不再有人居住,只有莺鸟飞过,草木生长,似乎在为江南的衰败而哀愁。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也是对人去楼空、繁华不再的深刻反思。
最后,“古来南北本无别,不独涅槃经内说。君不见长淮筑堰时,寿春百万为鱼鳖。”诗人在此发出感慨,古今南北并无本质不同,历史的轮回中,无论多么繁荣的地方都可能走向衰败。以长淮筑堰时寿春百万生灵化为鱼鳖为例,警示人们历史的教训,提醒世人珍惜眼前,警惕未来。
整首诗通过对台城的描绘,展现了历史的变迁与人生的无常,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繁华的怀念与对现实衰败的感慨,同时也蕴含了对历史教训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