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按察魏经历

公论难磨口似碑,肯将虚誉博人诗。

心常近厚元非弱,职在详刑安忍施。

两载依然如始至,一廉岂是要人知。

怕闻骢马骑将去,惹起西人无限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公众的评价难以动摇,像石碑一样坚固,他宁可不求虚名,也不愿换取别人的诗歌赞美。
他的内心崇尚厚道,并非软弱,职责在于详尽地执行法律,怎忍心滥用权力。
两年过去了,他依然初心未改,廉洁的品行并非为了显扬于人。
他害怕听到骏马离去的声音,那会勾起西方人无尽的思念。

注释

公论:公众的评价。
碑:比喻坚定不易动摇。
虚誉:虚假的名誉。
博:换取。
心常近厚:内心崇尚厚道。
弱:软弱。
详刑:详尽地执行法律。
忍施:滥用权力。
依然:依旧。
一廉:廉洁的品行。
要人知:显扬于人。
骢马:指代骑马的人。
惹起:引起。
西人:西方人。
无限思:无尽的思念。

鉴赏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的文学家王义山所作,名为《送按察魏经历》。诗中通过对朋友即将离去的情景描绘,表达了对友情深厚和对未来变化无常的感慨。

"公论难磨口似碑,肯将虚誉博人诗。" 这两句点出了被送别之人的正直品格,如同坚硬不易磨损的石碑,他宁愿保持真实自我,不愿意为了获得他人的赞誉而写出迎合世俗的诗文。

"心常近厚元非弱,职在详刑安忍施。" 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被送别者的性格和工作态度。他心地仁厚,但并不因此而显得软弱;他的职责是在司法审判上,能够做到严明公正而不失慈悲。

"两载依然如始至,一廉岂是要人知。" 这里提到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的清廉。这位朋友在任职两年后,仍然保持着当初的清白,如同最初来到时一样的一尘不染,而这种廉洁自守并非只是为了让别人知道。

"怕闻骢马骑将去,惹起西人无限思。"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离别的担忧和感伤。当听到远方传来的战马嘶鸣声,心中不禁涌现出对远方游子的无限思念。

整首诗通过深情的语言,展现了友情的珍贵与难得,以及面对离别时内心的复杂情感。

收录诗词(188)

王义山(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宋初文学大家王禹偁的后裔。精《易》学,善词赋。宋末进士二十四年卒,年七十四。其诗学刘克庄,王士禛《池北偶谈》卷一八讥其为“下劣诗魔,恶道坌出”、“酸腐庸下”。《四库全书总目》谓其“诗文皆沿宋季单弱之习,绝少警策”(卷一六六)。著《稼村类稿》三十卷,有明正德刻本、万历刻本、《四库全书》本。《全宋诗》卷三三五二至三三五四录其诗三卷。文收入《全元文》。事迹见本集卷二九自作墓志铭、《元诗选》二集甲集

  • 字:元高
  • 号:稼村
  • 籍贯:富州(今江西丰城)
  • 生卒年:1214——1287

相关古诗词

送按察王佥事除行台察院(其一)

漠漠天高不可呼,斯民何处诉无辜。

从来鹰隼肯驱雀,除却豺狼安问狐。

霹雳一声碎奸胆,风霜八路击贪夫。

得公数辈遍天下,民命从今盍少苏。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送按察王佥事除行台察院(其二)

夺去江西一福星,维扬无地著先声。

数千百里人相贺,二十四桥风便清。

祇为外台要精采,更烦辣手大支撑。

劝君放缓骑骢马,怕有人来境上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挽山居刘侯官(其三)

雪坡仙去又山居,凋谢堪为世道悲。

师鲁仅存遗集在,乐天无限故人思。

追怀把酒论文日,忍读停云对雨诗。

千里有书报埋玉,衔哀莫写泪交颐。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挽山居刘侯官(其二)

赋埒相如轧子云,词场几度策奇勋。

不卑铜绶肯为宰,须是玉堂方著君。

准拟日边行接武,奈何地下要修文。

试将六稿从头读,羞杀时流把砚焚。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