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初春时节,从田盘西谷前往静寄山庄的途中所见之景。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与变幻。
首联“塞蒐馀兴托岩栖,捷径聊从西谷西”,开篇即点明了行进路线和心境。诗人选择了一条便捷的小路,似乎是为了逃避尘世的喧嚣,寻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这里“岩栖”二字,既形象地描绘了山路的崎岖险峻,也暗含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向往与追求。
颔联“怪石吹风惊欲坠,精蓝写雾忽如迷”,进一步渲染了沿途的景象。怪石在风中摇曳,仿佛随时可能坠落,营造出一种紧张而神秘的氛围。而远处的寺庙,在雾气中若隐若现,如同仙境一般,让人心生向往。这两句通过对比,展现了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和谐共存,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颈联“施檀空切居僧望,列嶂新迎驻马题”,转而描写诗人对沿途僧侣的期待与敬仰。施檀,即布施檀香,象征着对僧侣的供养与尊敬。诗人希望在到达目的地后,能够有机会向僧侣表达敬意,并留下自己的足迹。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尊重,也反映了他对旅途中的美好相遇的期待。
尾联“疑是山灵酬始遇,千峰晴晦幻高低”,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这次旅行的独特感悟。他似乎认为,这次相遇不仅仅是自然与人的偶然交汇,更像是山灵对他的回应,是对这次旅程的肯定与祝福。千峰在晴天与阴雨中的变化,象征着人生的无常与多变,而“幻高低”则表达了诗人对这一切变化的接纳与欣赏。
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风光的壮美与变幻,更蕴含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诗人成功地将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融为一体,展现出一幅幅生动而又富有哲思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