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三举人

铜蟾滴砚不曾晴,命到通时文乃亨。

善射定知杨破的,力耕必穫稼如京。

锦旗门巷誇联荐,椽笔春闱又中程。

擢第三人如下问,定将四字语元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铜制的蟾蜍仿佛在砚台上永不停止地滴水,命运顺利时,学问也会随之繁荣。
擅长射箭的人必定知道杨家射术的精妙,勤劳耕耘定会收获如同京城般的富饶。
在华丽的门第和街巷中,人们夸赞着连续的推荐,他在春天的科举考试中又取得佳绩。
晋升为第三名,他的才华如同询问一般引人注目,定会以四字成语在元城留下深刻印象。

注释

铜蟾:铜制的蟾蜍,古人常用来象征文思泉涌。
命到通时:命运顺利的时候。
杨破的:杨家射术精湛,'破的'指射箭精准。
力耕:勤劳耕作。
锦旗门巷:富贵人家的门第。
春闱:春季的科举考试。
元城:古代地名,这里可能指代某重要城市。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位学者赴考之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古代士子们对科举考试的重视与期待。

"铜蟾滴砚不曾晴"这一句,形象地表达了墨水不断、文思泉涌的状态,反映出诗人对于文学创作的勤奋和热情。"命到通时文乃亨"则透露出诗人对于命运与时机把握的信心,以及对文字艺术成就的期待。

接下来的两句“善射定知杨破的,力耕必穫稼如京”通过比喻的手法,将文学创作比作箭术和农耕,强调了技艺的精进与成果的丰硕,这里的“杨破的”可能指的是古代名将杨志 破敌之勇猛,而“稼如京”则是形容农业生产的繁荣景象。

"锦旗门巷誇联荐,椽笔春闱又中程"进一步描绘了科举考试场面,考生们用美丽的锦旗装饰门前,显示出对成功的渴望与自信。"椽笔春闱"则形容了书房内外春意盎然,文思不竭的情景。

最后两句"擢第三人如下问,定将四字语元城"表达了诗人对于考试成绩的预期,以及对未来成就的坚信。这里的“擢”应指的是选拔官的意思,“四字语”可能是指科举中的策论或诗赋等文体。

整个诗篇通过细腻的情境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古代士子对于学业与仕途的追求,以及他们对知识和文学创作的尊重。

收录诗词(200)

李昴英(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送广帅赵平斋汝暨解印趋朝

海濒老同年,五载依宇下。

春风舞蓑笠,爱日曝田舍。

喜无撞搪吏,追逐款段马。

剧谈许绦褐,得趁公馀暇。

达官来三径,小队邻翁诧。

明公杰俊人,麟族称大雅。

典刑样诸老,胸次郁酝藉。

西派溯其源,境物入陶写。

才高事无难,只手擘太华。

乘轺始踰岭,风采贤使者。

堂堂开大阃,部属肃靴帕。

台端有老蜮,闯影含沙射。

孤忠冕旒知,还许河内借。

铃斋安独处,冷淡闲僧夏。

例钱推不受,金贝视土苴。

首祠酌泉翁,坐使饕俗化。

葭萌细摩拊,生意被原野。

循良渤海遂,平理颍川霸。

威风戢偷窃,德意销诡诈。

能令飓母伏,默祷雨师洒。

开仓散穷闾,俭岁低粒价。

贡场宏敞拓,芘士千间厦。

历观古贤牧,美政公其亚。

谗夫真枉了,有识共唾骂。

君子竟何伤,徽誉愈脍炙。

诏还九棘班,明发不俟驾。

倾城送津亭,牵缆不忍舍。

老夫前致辞,再拜进离斝。

立朝要敢言,切勿效喑哑。

此行众所望,磐石巩宗社。

形式: 古风

送荆门王广文之官

京都士如云,一见知好修。

未尝广文饭,已替肉食谋。

炎门耻曳裾,漫郎肯从游。

惊座吐倔奇,倚麈觉我羞。

穷边人惮之,长笑驱行舟。

远烽乱夕烟,戎马骄高秋。

清野空子衿,丛棘荒半流。

此去欲何之,幕府应拔尤。

吾道岂空谈,取胜在一筹。

献馘早归来,平步班瀛洲。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送高礼部不妄知严州

从来直气劲摩空,又吐忠嘉忤九重。

指斥分明人所忌,去留谆复上能容。

清风慨慕桐江钓,异渥新疏竹使筒。

熊轼一行聊复尔,羽仪禁路要夔龙。

形式: 七言律诗

送梁上舍必得大学解试

南国去天远,行程勿滞留。

试期催负笈,战决胜焚舟。

澹墨题金榜,英声起璧流。

旦评期望久,著力在毫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