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张百熙联

有弟列门墙,与同学七十人,君子六千人,争欲黄金铸范蠡;

维公系宗社,合洞庭八百里,瀛海九万里,同以綵丝招屈原。

形式: 对联

鉴赏

此挽联以对仗工整、寓意深远著称,巧妙地将张百熙先生的生平贡献与历史典故相融合,展现了其在教育界和文化领域的卓越成就。

上联“有弟列门墙,与同学七十人,君子六千人,争欲黄金铸范蠡”描绘了张百熙在教育事业上的贡献。这里以“列门墙”形容学生众多,不仅包括直接的弟子七十人,更暗含了他培养了无数学子,如同范蠡一般,为国家培育了大量人才。“争欲黄金铸范蠡”则借用了范蠡因功成身退、隐居陶朱的故事,表达了人们对张百熙先生功绩的敬仰与怀念,希望以黄金铸像来纪念他的伟大。

下联“维公系宗社,合洞庭八百里,瀛海九万里,同以綵丝招屈原”则从政治与文化的角度赞美张百熙。通过“维公系宗社”,强调了他在维护国家稳定与统一中的重要角色。“洞庭八百里,瀛海九万里”运用夸张手法,形象地展示了他影响之广,如同屈原般,不仅在本土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以綵丝招屈原”则借用屈原投江自尽后,人们以綵丝投江以示哀悼的习俗,表达了对张百熙先生逝世的深切哀悼与怀念之情。

整联通过对张百熙先生在教育、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卓越贡献的颂扬,以及对其逝世的哀悼,既体现了对个人的崇高评价,又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一幅生动展现人物风采与时代精神的艺术画卷。

收录诗词(612)

易顺鼎(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寒庐七子之一。实父、中硕,、眉伽,晚号哭庵、一广居士等,易佩绅之子。光绪元年举人。曾被张之洞聘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马关条约签订后,上书请罢和义。曾两去台湾,帮助刘永福抗战。庚子事变时,督江楚转运,此后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地任道台。辛亥革命后去北京,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交游,袁世凯称帝后,任印铸局长。帝制失败后,纵情于歌楼妓馆。工诗,讲究属对工巧,用意新颖,与樊增祥并称“樊易”,著有《琴志楼编年诗集》等

  • 字:实甫
  • 号:忏绮斋
  • 籍贯:龙阳(今湖南汉寿)
  • 生卒年:1858~1920

相关古诗词

贺张之洞60寿联

江汉秋阳不可尚;武昌夏口此为雄。

形式: 对联

赠妓姚七姚八联

上界谪仙李白;众香国主姚黄。

形式: 对联

挽郭嵩焘联

与先君缔文字交,忧乐相关,五十年来如一日;

以大臣定安攘策,毁誉奚恤,万千言上矢孤忠。

形式: 对联

挽郭嵩焘联

德威服西洋各国而遥,即此获讥谗,屈大夫来又孤立;

议论惊南宋诸儒以上,不仅工文字,王船山后是先生。

形式: 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