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观经颂.总观第六

众宝国土宝楼阁,宝树更兼池间错。

此个总观若成时,名为粗见彼极乐。

形式: 古风 押[药]韵

翻译

众多珍宝装饰的国土,宝楼宝阁相互映照,
更有宝树点缀在池塘边,错落有致。

注释

众宝:众多珍贵的物品。
国土:广大的地域。
宝楼阁:华丽的楼阁。
宝树:珍贵的树木。
池间错:池塘之间错落分布。
若成时:如果这一切形成或展现出来。
粗见:大致的了解。
彼极乐:那极乐世界。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极其珍贵和华丽的场景,以"众宝"起笔,形象地展现了国土上楼阁、宝树以及池塘的繁复之美。"宝楼阁"象征着极尽奢华的建筑,"宝树"则增添了神秘与神圣的气息,而"池间错"则暗示着环境的和谐与宁静。诗人通过"此个总观若成时"表达了对这种理想景象的赞叹,认为如果能全面领略,那便是对极乐世界的初步体验和理解,"名为粗见彼极乐"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观想的非凡意义。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禅意,传达出对佛教极乐世界的向往和追求,体现了宋代理学与佛教融合的审美情趣。

收录诗词(69)

释遵式(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十六观经颂.树观第四

四观宝树七重行,宝叶华敷妙宫殿。

宝幢幡盖影重重,十方佛国于中现。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霰]韵

十六观经颂.普往生观第十二

端想身生极乐界,莲华合闭身居内。

华开见佛满虚空,水鸟树林宣法偈。

形式: 七言绝句

大悲观音栴檀像

南无十方三世佛,南无本师大牟尼。

南无西方安乐刹,阿弥陀佛十力尊。

南无过去无数劫,彼世世灯观世音。

诸佛慧眼第一净,以不二相观三界。

如实见我归命礼,成就大愿护众生。

南无一切法宝海,无边无尽解脱门。

南无总持功德藏,三世十方诸佛印。

消除三障无诸恶,五眼具足成菩提。

未来际劫誓修行,普使众生获无畏。

南无文殊普贤尊,一切智行圆满海。

金刚藏及金刚手,得大势等诸大士。

声闻辟支贤圣众,愿以慈眼普瞻视。

我今南无赞三宝,为欲深游大悲海。

南无大悲救厄者,昔曾值佛观世音。

入彼如来所入门,故佛授与同名号。

从闻解脱六尘缚,如声度垣不能碍。

由斯遍入微尘国,普现微尘自在身。

一一身宣总持句,施与众生无畏法。

是故娑婆世界中,皆号为施无畏者。

我昔经中值密言,能除三障名消伏。

佛称功德难思议,故我常持不敢忘。

誓向当来大劫海,遍将此句救诸苦。

为求大士加持力,故造栴檀持咒形。

烁迦罗首金色容,具足七数端严相。

母陀罗臂百千福,次第有六捉持异。

贝多叶经并宝印,华果澡罐及杨枝。

无隙白檀雕所成,一一皆合契经造。

及状我身长跪地,顶戴吉祥安乐人。

观世音名依定实,必闻我今发大愿。

牟尼经像比丘僧,愿住世间常不灭。

护持国土与众生,普令摄取菩提愿。

三宝神咒天龙等,大悲感应大誓力。

一切同护圣尊仪,犹若金刚常不坏。

如是成就十四愿,悉为菩提及含识。

南无闻名救厄者,南无世间慈悲父。

南无施我无畏力,南无令我满诸愿。

闻名见身心念者,南无一切无空过。

我今次第说所愿,尊应一一遍垂听。

形式: 古风

为檀越写弥陀经正信偈发愿文

稽首十方佛,弥陀圣中尊。

方等修多罗,一切法宝藏。

观音及势至,大地菩萨僧。

我以诚信心,刻板并印造。

阿弥陀经卷,及以正信偈。

旋造各一万,施四众受持。

偈以发信心,经以资读诵。

若有每日中,至少诵三卷。

年诵千八十,十年万八百。

况复多诵者,及历多年数。

如是积功德,自然生佛前。

我此万卷经,随所流布处。

极少得一人,诵持生净土。

我愿承此力,决定生彼国。

况复于多人,人亡经复在。

展转相传授,是名无尽灯。

灯灯相照耀,破生死长夜。

显出佛菩提,究竟悉同生。

常寂光净土,持此清净福。

回向奉君亲,我国圣帝王。

及圣后圣位,仁寿各万年。

覆育群氓类,我父母眷属。

怨亲非怨亲,咸承胜善根,同生安养国。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