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明妃引

骊山举燧因褒姒,蜀道蒙尘为太真。

能遣明妃嫁夷狄,画工原是汉忠臣。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

翻译

骊山点燃烽火全因褒姒,蜀道蒙尘只为杨贵妃。
能令美女王昭君远嫁异族,画师其实也是汉朝的忠诚之臣。

注释

骊山:骊山,古代中国的名山,与烽火有关的历史事件。
燧:烽火,古代传递战争信息的方式。
因:因为。
褒姒:褒姒,周幽王的宠妃,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女主角。
蜀道:蜀道,指四川的道路,这里代指通往长安的艰难之路。
蒙尘:蒙尘,形容道路尘土飞扬,比喻旅途艰辛。
太真:杨贵妃,唐玄宗的宠妃,本名杨玉环。
能遣:能够派遣。
明妃:明妃,对王昭君的尊称,因其出塞和亲有功。
夷狄:夷狄,古代对中原以外民族的统称。
画工:画工,绘画艺术家。
原是:原本是。
汉忠臣:汉朝的忠诚臣子,暗指画工通过画像来维护国家利益。

鉴赏

这首诗以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提及骊山烽火和杨贵妃出塞的故事,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独特见解。首句“骊山举燧因褒姒”暗指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只为博得宠妃褒姒一笑,展现了君主荒淫误国的一面。次句“蜀道蒙尘为太真”则描绘了唐玄宗因宠爱杨贵妃(号太真)而忽略了边疆安危,导致安史之乱,蜀道为之蒙尘,暗示了帝王私情与国家兴衰的关系。

诗人接下来评论说“能遣明妃嫁夷狄”,这里的“明妃”即王昭君,她被远嫁匈奴,实际上是汉朝和亲政策的一部分,表面上看是牺牲,实则是为了国家和平。诗人通过这一典故,称赞了那些看似平凡的画工,他们通过画像让明妃得以流传后世,实际上是在间接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和利益,因此称他们是“汉忠臣”。

整首诗寓言深刻,借古讽今,既批评了古代君主的私欲,也赞扬了普通人的忠诚和智慧,具有鲜明的历史批判意识和人文关怀。陈僩作为宋代文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笔触,对历史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解读。

收录诗词(1)

陈僩(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蒋洋道中望太姥山四首(其四)

层崖缘石涧,孤树耸危桥。

海色侵衣袂,松风破泬寥。

佛门苔藓古,山寺薜萝饶。

回首斜阳外,神仙未可招。

形式: 古风 押[萧]韵

蒋洋道中望太姥山四首(其三)

绝巘云霄外,嵯峨杳霭间。

云将山岫湿,鹤伴月华閒。

流水溪溪静,琪花树树殷。

攀跻犹未得,清梦绕禅关。

形式: 古风 押[删]韵

蒋洋道中望太姥山四首(其二)

望里仙踪渺,烟霞沧海东。

径迷丹灶外,人转大还中。

虬偃千林日,鸾吹一夕风。

停骖迟太姥,蓝水洗尘容。

形式: 古风

蒋洋道中望太姥山四首(其一)

问俗驱王事,斋宫耐可期。

寒花明绛节,孤月映摩尼。

缥渺浮虚廓,苍茫弄晚曦。

三山如可接,莫遣汉臣归。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