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虫

切切诉何事,无人知汝心。

正繁灯欲死,乍断月应沉。

申旦谁能那,悲秋自不禁。

痴人偷向壁,侧耳一相寻。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鉴赏

这首诗《秋虫》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夜中虫鸣的场景,通过“切切诉何事”开篇,便将读者带入了一种深沉而略带哀愁的情感氛围之中。诗人以“无人知汝心”表达了秋虫鸣叫背后可能蕴含的孤独与渴望理解的情感,这种情感在人类世界中同样常见,增加了诗歌的共鸣性。

“正繁灯欲死,乍断月应沉”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灯”和“月”赋予了生命,形象地描绘了夜晚的寂静与昏暗,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迭。这样的描写不仅丰富了画面感,也加深了对秋虫鸣叫背景的渲染。

“申旦谁能那,悲秋自不禁”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表达了诗人对于时间流逝、季节变换以及生命短暂的感慨。这里的“申旦”可以理解为从清晨到夜晚的一天,诗人感叹在这短暂的一日之中,又有谁能真正理解或挽留时间呢?“悲秋”则直接点明了季节的转换带来的哀愁情绪,这种情绪并非单纯对秋天的哀叹,而是对生命、时间、自然规律的一种深刻反思。

最后,“痴人偷向壁,侧耳一相寻”以“痴人”自喻,表达了诗人对秋虫鸣叫的深深关注与理解的渴望。这里的“偷向壁”既是对自身行为的戏谑,也是对倾听自然之声的谦逊态度的体现。诗人通过这一细节,将个人情感与自然现象巧妙融合,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哲思与诗意。

综上所述,《秋虫》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之美的诗歌,更是诗人内心情感与对生命、时间、自然规律深刻思考的表达。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诗人成功地营造出一种深邃而富有哲理的意境,让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引发对自己生活、情感乃至宇宙观的深入思考。

收录诗词(4)

焦袁熹(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雪后送殷介持归疁城

朔风萧萧林竹折,晓来门外千山雪。

有客淹留阳羡城,愁听旅馆鸡声咽。

仲文儒雅旧知名,漂泊江湖百感生。

故园东归岁云暮,断冰寒月他乡路。

村桥早发行人稀,冻浦舟横不敢渡。

朱门重裘被僮仆,文章不救穷途哭。

短衣冲雪君毋悲,寒士何当谢荒谷。

君不见少陵广厦空高歌,江上秋风卷茅屋。

形式: 古风

送友人之楚

残雪梅花月满庭,送君移棹访湘灵。

几行归雁云边断,无数寒山江上青。

罨画一尊虚载酒,武昌孤剑又侵星。

平生漫说无同调,好向三闾吊独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

皋陶祠

虞廷推执法,才子产高阳。

主德宽三宥,臣心慎五章。

吁谟同禹益,奸宄服蛮荒。

遗庙杨侯国,青松近北邙。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郭有道墓

东汉多贤达,人伦君最优。

士林争折角,仙侣羡同舟。

品在君宗上,名超清浊流。

中郎碑不见,论定足千秋。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